(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青年’不應該被年齡定義,它是一種對生活葆有好奇與熱情的狀態。青年作家應當提供給讀者新鮮的東西,不僅是新鮮的故事,更多是新鮮的思考。”近日,《青年文學》主編張菁以“時代、文學與青年的自我表達”為題,為河北省青年作家帶來一堂生動的寫作課。
作為一名文學期刊資深編輯,張菁長期關注青年作家創作生態,并多次參加河北青年作家作品改稿會,與青年作家相扶相攜共同成長。
“青年作家要勇于挑戰有難度的寫作,突破思維局限,創新表達方式、結構方式,為世界提供新的思考。”張菁表示,寫作是人們認識、理解世界所選擇的一種表達方式。表達方式有很多種,比如音樂、繪畫、建筑等。而寫作則是通過文字表達對世界的認知,文學作品呈現的是作家的想象力、思考力和創造力。
在文學創作中,作家總是在遵循藝術創作共性的前提下,努力追求獨特性。在張菁看來,這種獨特性不僅體現在觀察生活的角度上,還體現在思考生活的深度、作品的節奏以及語言的運用等方面。她強調,青年作家在寫作時應克服情節模式化,警惕無效表達,要在故事設計、細節呈現、人物情感和語言表達上花心思、下功夫。她以青年作家楊知寒的寫作為例,講述作家如何在非極端化的事件中書寫人性,并讓讀者感同身受,在作家與讀者之間建立起情感的相互連接。
文學是語言的藝術。張菁認為,語言背后是觀念,是作者思考能力和思考維度的體現。“我們說作品要凝練、簡潔,但簡潔并不等于用詞簡單。當你在寫作中總是用一些耳熟能詳的詞語時,就需要引起警惕,因為這種語言不能帶給人任何新鮮感。語言體現出你考量世界的方式是否多元、對人性的理解是否共情、是否有深刻洞察人性的能力。”她舉例說,如果描寫一個人很快樂,只會用“開心”“興奮”“激動”之類的詞語,讀者閱讀起來便沒有任何美的享受和代入感。這不僅是詞匯量少的問題,從另一個角度看,是因為看待事物太簡單。如果能找出更多元的表述方式,作品就會變得豐厚起來。此外,青年作家在寫作時還應注意故事的邏輯,包括生活邏輯和文學邏輯。
“書寫是通過自己的方式為讀者打開一個更加廣闊的世界。”張菁鼓勵青年作家跳出藩籬,感知并捕捉內心稍縱即逝的想法,把握好文學與時代的關系,描摹當代人共有的精神世界。“當下的生活如此鮮活生動,期待青年作家能用新的方式傾情書寫這個世界、這個時代。”張菁說。(河北日報記者肖煜 實習生梁靜雯)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