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 " 我在中國當大使 " 欄目組走進塞爾維亞大使館,使館工作人員端上來一碟使館自制的塞爾維亞點心,熱情招呼我們品嘗。餅皮的酥脆混合蘋果的清甜,讓我們對 " 舌尖上的塞爾維亞 " 有了初步印象。
塞爾維亞有美食,也有華服。在采訪中,塞爾維亞駐華大使瑪亞 · 斯特法諾維奇特意展示了兩套傳統民族服裝,皆是長裙搭配長袖上衣的造型。一套玄黑,端莊穩重,圖案簡約;一套火紅,金絲滾邊,花紋繁復。需要盛裝出席的場合,傳統民族服裝就是斯特法諾維奇大使的 " 華服 "。她說,今年她向中方遞交國書時正是身著玄黑這套,下次有機會她想嘗試紅色那套。
斯特法諾維奇大使講一口地道的中文。" 我喜歡吃餃子、包子,還有宮保雞丁。" 大使的發音字正腔圓,當我們贊她中文好時,大使連連搖頭,謙虛地說:" 哪里哪里,還差得遠呢。" 回憶起 30 年前在大連學中文的往事,她感慨道,那時沒有便利的網絡,沒有像樣的塞爾維亞語版中文字典,沒有豐富的中國影視劇,要學好中文可不容易。30 年過去了,塞中人文交流越來越密切,學中文的條件比當年好多了,塞爾維亞 " 中文熱 " 不斷升溫。
【資料圖】
大使介紹,塞爾維亞不僅在貝爾格萊德、諾維薩德大學開設孔子學院,還在中小學啟動中文教學試點工作。她表示,她女兒曾在北京生活 5 年,中文說起來是一口京腔,回塞爾維亞上高中后繼續學中文,將來打算到中國讀大學。
從母親到女兒,一份割舍不斷的中國情緣在斯特法諾維奇大使的家中傳承,映照出中塞友好的深厚民意基礎。大使說,上世紀 70 年代,《瓦爾特保衛薩拉熱窩》《橋》等影片在中國風靡一時,如今中國影視劇、文學作品在塞爾維亞越來越受歡迎。" 塞中兩國地理上相距遙遠,但兩國人民間的聯系非常緊密,相互理解,彼此欣賞。" 大使說," 兩國人民同享喜悅、共渡難關,塞中友誼經受住了時間考驗。"(海外網 何 洌)
原標題:大使一家的中國緣(采訪手記)
《 人民日報海外版 》( 2023 年 08 月 14 日 第 08 版)
--------------------------------------
【推薦閱讀】
" 我在中國當大使 " 系列報道
跟著 27 國大使聽中國故事,看大千世界!掃描下方二維碼,馬上訂購《我在中國當大使(第二輯)》。
責編:吳正丹、聶舒翼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