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小椰子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來源 | 小椰子專欄(ID:xiaoyezizhuanlan)
1
最近,有這樣一個視頻在各大社交平臺上火了,很多人看了被氣到心塞不已。
一位媽媽,記錄下了自己那14歲的女兒,中午做的四菜一湯:
番茄炒蛋、火腿炒青椒、酸辣無骨雞爪、小青菜,還有一盆玉米排骨湯。
女兒甚至還給媽媽那碗里盛了蛋炒飯,還給她放了半個餐后水果:西柚。
但媽媽的語氣里卻沒有絲毫的開心、欣慰,而是透露出滿滿的責備:
“我是要表揚你嗎?你跟我整這么多菜中午,啊,怎么吃啊我們倆?
現在我們倆看怎么吃啊,這么多菜。”
女兒抿著嘴沉默,不知所措地看著正在拍視頻的媽媽。
視頻下方的文案則是這樣的:“十四歲女兒做的午餐,十一點給我做好了!我該表揚嗎?又要浪費了!”
然而,評論區卻沒有如這位媽媽預想的那樣,跟著她一起批評女兒浪費,而是都在心疼女兒:
“我做成這樣我爸都得給我磕一個,你憑什么?”
“天,心疼女兒一波,這么會做飯還要被埋怨。”
“我要是這個小妹妹我得委屈死,遇到這樣掃興的母親,沒有一句夸獎,還要變著法地陰陽。”
是啊,14歲的小孩,其他同齡人都在坐等吃飯的年紀,她卻能葷素搭配地做出4菜一湯。
媽媽沒有表揚她的能干、鼓勵她的廚藝,第一反應就是責怪她浪費,還把她發到網上。
覺得菜做多了,明明可以跟她好好說,讓她下次可以少做點的,偏要用這種形式傷害她的自尊心。
這個世界上最傷人的,莫過于當孩子對某件事充滿期待和興奮,父母卻用短短幾句話,將孩子的熱情從頭到尾澆滅。
2
你會發現,身邊有太多中國家長,熱衷于充當孩子的“差評師”,一輩子都在掃孩子的興。
比如這個初中的男孩,在母親節偷偷準備了一個驚喜,給媽媽買了一大束鮮花。
媽媽卻氣到不行,說怎么送這么不實在的東西,過了兩天就得扔掉,還讓兒子把花退回去。
兒子回來后,委屈地坐在書桌前哭了,母親卻還在拍視頻問網友:“我做的真不對嗎?”
有人去南京玩,又是排隊2個小時又是拖著超重的行李趕火車,艱難地在母親節帶回了兩只鴨子,還有鍋貼湯包。
結果爸爸沒吃直接就說不好吃,媽媽則說大晚上吃什么?還把孩子罵了一頓。
孩子對爸媽徹底失望,說自己再也不會給他們帶任何特產了。
有人收到了打暑假工的第一筆工資,自己留了一點,轉了388元給媽媽,還發了一段真誠的感想。
結果媽媽卻說:“發個錢還講這么多啊。”
女兒興奮地表示,這是自己“第一筆靠雙手創造的財富。”
媽媽卻一盆冷水澆過來,逐字逐句地咬文嚼字:“不是創造,你又不是老板自己的公司,你又沒富。”
有人埋頭努力學習了一年,獲得了三等獎學金,很高興地發在家里的群里跟父母分享自己的喜悅。
結果爸爸第一句話就是:“怎么不是一等?”媽媽也附和著:“爭取二等一等。”
孩子所有的好心情都被毀了,氣到晚上睡不著。
有人在火車上目睹了這樣一幕:兒子買了個面包帶上車,嘗了一口覺得很好吃,分享給媽媽。
媽媽就開始了數落:“我可不嘗,那么貴,成天亂花錢,一個面包13塊錢,一買還買倆。
花那么多錢買個面包,我可沒你那么能花錢。
那么貴買一個嘗嘗得了唄,誰像你也不知道好不好吃一買還買倆,你自己吃吧。”
有人總結出這樣一份經驗:中國式父母的神奇之處:
和他們分享快樂,快樂就會消失;向他們傾訴煩惱,煩惱就會加倍。
是啊,帶他們去吃飯,他們嫌外面餐廳又貴又難吃,全程挑剔不已;
給他們買禮物,他們只會責備你亂花錢,沒賺多少錢還大手大腳;
跟他們分享任何好笑的梗,他們都會把它變成一節價值觀教育課;
跟他們吐槽自己遇到的糟心事,他們會反過來問:怎么別人就沒遇到呢?還是你自身不夠優秀。
久而久之,孩子變得越來越沉默,和父母的關系也越來越疏遠,父母卻還在疑惑:
“為什么我的孩子,發生什么事都不肯跟我說了?”
3
知乎上有這樣一個被瀏覽了7400多萬次的問題:“心理上摧毀一個普通人有多簡單?”
有個點贊最高的回答是這樣的:
“否定他。不要表現出任何的情緒波動,務必耐心地,客觀地,冷靜地,否定他。
跟他建立良好的關系后,一開始,否定他的微小行為。
例如買的豆漿冷掉了,訂的餐廳不合口味,寫信字跡潦草等。
接著,否定他的長相,分析他的五官,一點一點給出挑剔評價,最終得出結論,他不好看。
再來,否定他的朋友,否定他的性格,詳細闡釋他性格中的不合理成分,得出客觀結論:他是個怪人。
期間,如果他提出質疑,不要發火,要慈愛甚至帶點憐憫地看著他,說:‘別人怎么想我不管,我怎么會害你呢?’
他會變得傾向于自我否定,多疑,多慮,瞻前顧后,甚至下意識地排斥向他靠攏的美好事物。”
最后,作者說了這樣一句令人毛骨悚然的話:
“這就是很多父母正在做的事。他們飽經世事,理直氣壯,從不悔改。”
是啊,多少父母,喜歡否定自己的子女,事事掃子女的興。
仿佛讓孩子傷心、受打擊、承認自己不足,他們就會感到快樂似的。
更可怕的是,這類父母,往往也是在相似的家庭環境中長大的,一代又一代,沒有盡頭。
正如心理學家阿德勒在《兒童成長心理學》中提到:
“在童年時期缺乏關愛的人,成年之后,可能更容易嫉妒和憎恨別人。
哪怕面對的是自己的孩子,他們也不能容忍孩子比自己的童年快樂。”
這種病態關系的延伸,是時候得到制止了。
4
之前,有這樣一個視頻獲得了350萬的點贊,很多人都看哭了:
“有個不掃興的父母是什么體驗?”
女孩大晚上嘴饞了,媽媽就笑呵呵地陪著她一起下樓買冰棍;
女孩心血來潮畫了奇奇怪怪的妝,爸爸寵溺地看著她笑了,不會被說奇怪也不會被教育;
帶父母去外面吃好吃的,爸爸興致勃勃地拍照,媽媽滿臉笑容,不會被說浪費錢,大家都很開心。
評論區里,很多人都在羨慕女孩有這樣的父母:
“我像陰溝里的老鼠,在窺探你的幸福。”
即使女孩的家庭并不是什么大富大貴人家,但她在精神上的富足超越了太多太多人。
溫暖的童年,是一個人一生的鎧甲。
希望能有更多人的家長,學會不掃興。
即使自己曾經淋過雨,但請為自己的孩子,撐一把傘。
共勉。
*作者:小椰子,用獨特視角解讀熱點事件,陪你每天一起認知升級。暢銷書《你的自律,給你自由》正在熱賣中。在公眾號:小椰子專欄(ID:xiaoyezizhuanlan),回復“爆文”,送你一份我整理的提升自我方法電子文集。
你點的每個在看,都是對生活的一份加油!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