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品 | 搜狐健康
作者 | 吳施楠
編輯 | 袁月
(資料圖)
引言:醫生治病救人,患者求醫問診,有一張特殊的“處方”始終貫穿著整個過程,它就是醫學人文。2023年醫師節,北京大學腫瘤醫院聯合搜狐健康推出特別策劃—— 我的醫學人文處方,四位來自北京市屬醫院醫學人文建設示范科室的主任,傾情講述醫學人文內涵,展現關愛、共情的醫者力量。
醫生就是一粒 “強心藥”
“我是醫學世家,父母、老師教誨我們的就是‘德不近佛者不可為醫,技不近仙者不可為醫’。一個好醫生,就應該有溫度。”北京大學腫瘤醫院日間化療病區、支持治療科主任劉巍從醫36年,對于醫學人文,她的理解更加全面、豐富和深刻。
在她看來,醫生本身就是“藥”。當醫生把自己的“頻道”調成跟患者一樣時,雙方產生“共振和共鳴”了,那接下來的整個治療過程就會非常順暢,充滿溫情。
事實上,患者也確實把她當成了“強心藥”。
半個月前,一位年輕姑娘為爸爸來找劉巍看病,在咨詢病情的過程中,姑娘突然感慨道:“劉主任,我一到醫院就緊張,感覺必須要吃一粒強心藥,但我跟您聊天后就不用吃藥了。”
“是嗎?我成‘強心藥’了是吧?”劉巍笑著回應。
這樣的場景經常出現在劉巍的診室里。因為把自己當成一劑“藥”,給了患者和家屬很多對抗疾病的力量和勇氣,她不僅幫助了許多患者,也交下了不少朋友。當然,也有一些有趣的事情發生。
據劉巍回憶,多年前,一位20來歲的年輕女孩兒,自從找她看過病,就把她的照片擱在床頭,女孩兒的媽媽還不忘每天擦一擦相框上的灰。這一系列操作也許很多人會感到奇怪,但劉巍覺得能給患者帶去生命的希望和對抗疾病的力量,作為醫生也很受鼓舞
“我母親是兒科大夫,她總說我們特別要感謝患者,感謝他們教會我們如何當一個好大夫。”劉巍覺得,醫生和患者間的關系是相互的,患者這些樸素而美好的表現其實是在時刻提醒她,醫學人文必不可少。
抗腫瘤治療治病,支持治療強調“救人”
北京大學腫瘤醫院是國內第一家以“姑息治療中心”冠名科室的三甲腫瘤專科醫院。現如今,業內更愿意用“支持治療”替代“姑息治療”這一說法。
“姑息治療容易讓患者產生誤會,支持治療能更好的體現它的內涵,即貫穿腫瘤患者治療的全程及后續隨訪等所有環節。”劉巍解釋說,支持治療其實是醫學人文落地的具體體現,從癌癥尚未診斷時的癥狀緩解,到生命終末期的臨終關懷,都屬于支持治療的范疇。例如怎么告訴患者得了癌癥,如何管理治療中的不良反應,如何幫助患者回歸社會,如何讓患者有尊嚴的、從容的離世等身、心、社、靈各方面的問題,都是支持治療醫生要考慮的。
在劉巍看來,支持治療跟抗腫瘤治療應該并駕齊驅,相輔相成,這樣才能使抗腫瘤治療更加“卓越”。為此,她將支持治療的理念引入到日間化療病區,還起了一個文藝而溫暖的名字:支持邂逅日間。
在日間化療病區,劉巍組織了一支由醫生、護士、營養師和藥師等組成的團隊,為患者提供全方位的支持治療。
“有人說抗腫瘤治療是治病,我們支持治療是‘救人’。我同意這個觀點。”劉巍說。
年輕醫生要學會聆聽
有些疾病,尤其是晚期惡性腫瘤,并不是醫生和患者付出十倍、百倍努力就能治好的。一張醫學人文“處方”顯得格外重要。
“傾聽、共情、溝通”是劉巍列出的三個關鍵詞。她特別強調,年輕大夫一定要學會聆聽,這是對一個好的臨床大夫最基本的要求,是治病救人的基礎。
在劉巍看來,醫學人文不是簡單的噓寒問暖,而是要認真聆聽患者和家屬的需求。很多時候,患者方方面面的需求的確不容易實現,醫生的能力也有限。但只要想辦法,以人為本,從不同層面幫助他們,都是作為醫者價值的體現。
臨床上有句話叫“在合適的時間將合適的藥物用在合適的患者身上”。對于一個好的臨床大夫來說,這是一輩子都在挑戰的事情。劉巍也在一直為之努力。
【科室介紹】
北京大學腫瘤醫院日間化療病區是服務全院的平臺科室,2020年被授予北京“市屬醫院醫學人文建設示范科室”標牌。科室主要承擔24小時住院、門診化療、靶向治療、免疫治療等抗腫瘤治療及多種門診操作和治療。
日間化療病區引入支持治療理念,注重患者癥狀管理,每月定期舉行“支持邂逅日間”患者教育系列活動,有效管理腫瘤患者治療相關癥狀;同時建立微信群,互聯網隨訪系統等,對居家患者進行全程管理,為患者提供了方便、經濟、可及的癥狀治療服務。在有限病區空間內用心策劃,開展科室文化建設,如“微笑墻”、“心花書站”閱讀角、“悅讀驛站”讀書會等,助推病區文化建設,營造溫馨氛圍,構建和諧醫患關系。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