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河北新聞網訊(通訊員楊晶晶 張鑫宇)千畝麥田里一片嫩綠,伴隨著旋翼的嗡鳴聲,一架無人機低空掠過麥田,為河北省唐山市豐潤區典型區域的冬小麥做上了“大腦CT”。
及時、準確地獲取農作物空間分布和面積等信息,對于預測農作物產量、優化農業生產管理和作物種植空間布局,確保糧食安全具有重要意義。河北省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第二地質大隊(河北省礦山環境修復治理技術中心,以下簡稱地質二隊)的《基于深度學習的多源遙感信息提取技術及其應用研究》項目工作組綜合運用多源遙感影像智能解譯等科技手段,建立多源遙感影像信息智能提取方法,為耕地保護配上“千里眼”。
項目組人員正在進行野外航飛工作
豐潤區地形復雜,平原、低山丘陵、山脈三種地形交織分布。農作物冬小麥在遙感影像上的表現形式因地域不同、時間不同等因素會存在不同程度的差異,尤其在山區,無疑增加了取樣的難度。地質二隊項目組人員每天早上天一亮,一個個忙碌的身影拉開了野外工作的序幕,深入田間地頭,手拿圖紙利用GPS定位儀準確記錄調查點位置,并針對內業標注過程中無法確定的疑問區域進行核實。項目組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采用多源、多時相、高空間分辨率影像,結合“AI+遙感”智能遙感解譯技術,根據冬小麥物候差異特征,建立基于樣本分區的多源遙感影像樣本集,嵌入深度學習模型,設定、配置有關特征規則與調整參數進行訓練。
圖2:項目組人員正在進行野外樣本調查工作
在項目臨時黨支部的引領下,技術團隊以系統觀念抓工作,一起研究解決冬小麥多生育期影像的樣本標注,降低“同物異譜”和“同譜異物”影響的項目難題,堅持問題導向出題、黨建引領破題,切實做到黨建工作圍繞中心、服務大局。目前已完成全部外業工作。三個典型物候期的子區無人機航攝面積共達210平方千米,在豐潤區李釗莊鎮、歡喜莊鄉等20個鄉鎮進行了樣本采集調查,為智能化提取冬小麥種植面積提供詳實的樣本數據支撐,更好地守好“糧袋子”。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