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
6 月 23 日晚間,建業地產發布公告稱,將全面停止境外債務支付,全力集中資源保交樓。堅持到現在“才”境外債務違約,說明建業地產在爆雷房企中不算差等生。但作為二季度以來出現的首家大型房企公開違約現象,說明現有紓困政策實施效果不及預期,困境房企債務償還壓力依然非常大。從去年底開始,國家對房地產行業紓困連發四只箭,傳遞的預期是房地產行業仍然是中國的支柱產業,而房住不炒的方針決不動搖。在這種情況下,困境房企整體上獲得了一定的喘息機會,但各家資產和負債情況千差萬別,自救的決心、手段、資源稟賦也不盡相同。建業地產公告稱:自2021年7月1日至今,集團已向境外債權人支付本金和利息約 12.6 億美元(約合 90.5億人民幣),不能說建業地產沒有努力。但2023 年二季度以來,每月銷售逐漸惡化,銷售不及預期,集團流動資金狀況愈發緊張。建業地產表示只得放棄境外債務兌付(原本保證兌付的目的是維持境外融資渠道),集中所剩資源用于保交樓,境內債務清償更不必說了。為什么這么做?因為保交樓就是保經營,困境企業的經營如果全部陷入停滯,那所有的希望就都破滅了。房地產行業出清走到現在,既要避免走“一放就亂、一亂就收、一收就死、一死又放”的老路,又要實現房地產市場“快熊慢牛”的目標,保交樓后時代的施政空間越發逼仄,把握難度越發增大。我覺得簡單指望政策的再次加碼是不現實的,困境房企的利益相關方都要拿出耐心和誠意,通過庭外債務重組、預重整、庭內重整等各項工具的合理運用,放棄爭取各自利益最大化的無效博弈,注重成本和效率間的適配,最終實現各方利益均衡化和整體損失最小化。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