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一路追趕超越的商河縣,發展成績單頗為亮眼:連續兩年在全市區縣(功能區)綜合績效中考核一等,2022年地區生產總值增長10.8%、排名全省第6位,2019-2022年三年平均名義增長12.33%、排名全省第2位;一般公共預算收入2019-2022年三年平均增長14.2%,排名全省第5位;2022年工業增加值首次超過農業增加值,經濟結構發生歷史性變化……
站在新起點,商河要繼續跨越趕超,頂破天花板,取得新進步,“改革創新”成為當前各項重點工作繼續發展、持續提升、轉入下個發展階段的必然過程。2023年商河縣以“改革創新”作為主題,著力構建“1+6+N”的改革大格局,在一批“牽一發而動全身”的關鍵點,落子布局、破舊立新,全面激發高質量發展新動能。
(資料圖片)
數字賦能乘“云”而上
“智慧政務”實現24小時服務不打烊
“你好,我想咨詢如何下載企業章程?”“您好,你可以使用手機或電腦進行查詢下載,具體流程如下……”近日,工作人員通過“智惠導服”平臺回答了市民李先生的提問。
今年以來,商河縣全力構建“前端長效推廣+全程運轉保障+后端優化提升”智惠導服體系建設工作機制,積極拓展智惠導服功能應用,推廣語音、視頻、屏幕共享和遠程協助等功能,實現“面對面、手把手”立體化服務,為企業群眾打造7×24小時政務服務線上問詢,切實提升線上幫辦能力,讓企業群眾咨詢更簡單、辦事更便利。
商河縣曾在全國創新實施容缺辦理,讓辦事企業群眾從“來回跑”到“一次成”,如今更是借助數字賦能,升級成為更加便捷的“云上服務”,極大提升了政務服務的便捷性、高效性。
除了積極開展“云問詢”,線上幫辦“全天化”以外。商河縣還全力推行“云踏勘”,推動審批服務“便利化”。梳理形成云勘察事項清單,實現商品房預售許可、出版物零售單位設立等26項依申請政務服務事項的云踏勘。工作人員通過在線會議室即可實現對現場的勘驗,真正實現了線上勘驗“零見面”、企業群眾辦事“零跑腿”,極大縮減審批時限、節約行政成本。勘驗過程中,系統實時保存勘驗視頻,作為現場審查的證據,實現全程留痕可追溯。
同時,為及時提醒群眾注意證照辦理、到期等關鍵時間,商河縣還創新設置“云提醒”。建立證照到期云提醒系統,按照“應歸盡歸”的原則,對存在有效期的證照進行全量歸集,建立證照信息庫。通過云技術,實現自動化證照到期提醒功能,根據證照辦理延續或年審的不同要求,在證照到期前40天通過系統發送短信,對企業群眾進行提前預警、自動提醒,避免因證件過期影響企業正常的生產經營活動,切實提升辦事群眾體驗感和獲得感。目前,系統已覆蓋衛生許可證、農藥經營許可證等20余類證照。
以改革“力度”提升民生“溫度”
讓群眾實實在在享受改革紅利
對農村留守婦女來說,能否在家門口就業就是她們最為關心的“民生問題”。
走進山東韋圖體育科技有限公司的生產車間內,隨處可見正忙著下料、削邊、挑選、印刷、縫制、粘接的女員工,她們一絲不茍、嚴謹認真,為企業生產撐起巾幗“半邊天”。該企業主要生產中高端足球、籃球、排球等體育產品,與李寧、世達STAR、威爾勝等多個國際一流品牌達成長期合作關系,現有員工300多人,其中女職工占95%以上,是商河縣首批授牌的“出彩工坊”建設項目。
商河縣搶抓鄉村振興政策機遇,在濟南市率先推出“出彩工坊”建設項目,創新采用“三三三”工作法,制定了人員、資源、任務“三張清單”,走出了一條幫助賦閑在家農村女性解決就近就業創業難題的增收致富之路。今年以來,已建成“出彩工坊”23家,帶動農村女性就業創業2047名,人均年增收2萬余元。
推動發展的根本目的就是改善民生,商河縣將民生改善作為改革創新的重中之重,統籌推進醫療、教育、就業等民生改革事項,以改革“力度”提升民生“溫度”,讓群眾實實在在享受改革紅利。
以縣級公立醫院為核心,組建“權責統一、分工協作”的緊密型縣域醫共體,建立了遠程影像、遠程診療、醫學檢驗等“七大中心”,推動信息數據“一體化”、醫療診斷“同質化”。與省、市醫院“遠交近融”,與省立醫院、千佛山醫院、市立四院、解放軍960醫院等達成多方位合作,為群眾提供更加高效便捷的醫療服務。教育改革以“育名師、創名校、鑄名牌”工程為總抓手,持續推進中小學校長職級制改革,完善遴選、交流、考核評價制度;推進縣管校聘管理等改革,建立教育發展基金,讓表現突出的老師有榮譽、有待遇;加快建設現代學校制度,通過“高中+初中”、“高中+九年一貫制”模式,探索成立商河縣第一中學、第三中學教育集團,提升弘德教育集團、清華園學校辦學品質,打造商河教育名牌。
132項改革事項緊盯“堵點”“痛點”
推動改革創新向深度和廣度進軍
商河縣發展歷史上曾數次“刀刃向內”,以“改革創新”沖破藩籬束縛,解決難題和瓶頸,釋放發展動能。50年前,探索“溝成網、地成方、溝渠路旁樹成行,排灌路林四結合”的“三成四結合模式”,為全地區提供了農田水利基本建設和大地林網化的商河樣板。40年前,張坊鎮白集村村民以北京市場為依托,走進流通渠道,興辦羊肉購銷公司,走在了全國前列,展示了中國農民以市場為導向發展經濟的新思路。近年來,通過實施“智慧水務”改革、“一證保三權”改革、農地入市改革、創新實施容缺辦理,有大量改革創新成果成為影響全市、全省乃至全國的改革典型案例。
此次商河縣再次發起改革攻堅,以“改革創新”作為年度發展主題,在實干苦干基礎上,以會干巧干做加法,以改革創新做乘法,通過改革創新關鍵一招破難點、解痛點、疏堵點,揚優勢、補短板、挖潛力,以小切口攻克一批“牽一發而動全身”的關鍵點,奮力拓寬商河高質量發展路徑。
商河縣先后赴河南寶豐、貴州龍里等地考察學習,于2月27日召開全縣“改革創新年”動員大會,制定印發活動實施意見,成立由縣委、縣政府主要負責同志任雙組長的活動領導小組,著力構建“1+6+N”的改革大格局。即強化黨委統領,聚焦醫療、教育、國資國企、編制、要素市場化、服務效能六大領域,其他部門單位、鎮街根據各自實際明確1-2項改革事項,鼓勵自主探索,開辟改革創新的實驗田。
改革進入深水區,就不會一帆風順,為了創造為擔當者擔當的良好氛圍,商河縣還提出了改革創新“三個區分開來”(把干部在推進改革中因缺乏經驗、先行先試出現的失誤和錯誤,同明知故犯的違紀違法行為區分開來;把上級尚無明確限制的探索性試驗中的失誤和錯誤,同上級明令禁止后依然我行我素的違紀違法行為區分開來;把為推動改革的無意過失,同為謀取私利的故意行為區分開來),堅定不移保護改革者、支持改革者,進一步形成了比學趕超、干事創業的良好氛圍,進一步強化改革創新的成果運用。
截至目前,全縣共收集提報創新科目132項,旨在解決發展中最為關鍵的“堵點”“痛點”問題,現已全部進行評估論證,正在分階段推進實施。在全市率先推出“出彩工坊”項目,幫助賦閑在家農村女性解決就近就業創業難題;實施“智慧城管”“職能外延”項目,建設智慧管理一體化新平臺,柔性執法服務營商環境……
發展無止境,改革亦無止境。商河縣將持續拿出刀刃向內的勇氣,勇蹚改革“深水區”,啃下“硬骨頭”,讓群眾不斷增強幸福感、獲得感,讓黨員干部步伐鏗鏘、充滿力量,讓生產要素在商河自由流動、充滿活力,讓各市場主體郁郁蔥蔥、充滿生機,讓落戶企業百花齊放、充滿春意,為推動高質量發展提供源源不竭的動力。
記者:楊璐 編輯:王錚 校對:劉恬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