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資料圖)
香港《南華早報》8月26日文章,原題:對中國經濟問題幸災樂禍,美國將自己置于危險境地為他人的不幸而高興,是不明智的,因為他們可能生存下來并在你的墳墓上跳舞。看到一些人樂此不疲地渲染中國的經濟問題時,我想到了這個尋常道理。
一些西方政客、分析師和媒體似乎樂于抓住中國出現問題的任何證據——無論經濟放緩、房地產和金融業問題、人民幣疲軟還是貿易減速,并帶著一種“早就告訴過你”的自鳴得意。幸運的是,也有些人采取了更為平衡的觀點。
比如芝加哥記者利里克·休斯·黑爾。今年1月,她曾預測中國經濟需要一段時間才能從疫情中恢復過來——考慮到經濟下滑的程度,這是明智的預測。她并非唯一持這種觀點的人。華盛頓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的經濟專家尼古拉斯·拉迪也認為,對中國過于悲觀了。他最近撰文稱,(西方)經濟學家、記者和分析師近來出現一種共識,稱中國的問題預示著一個更為嚴重的長期問題。拉迪認為,這種流行評價可能為時過早,可能是錯誤的。誠然,中國面臨不少挑戰,包括美國等對技術轉讓的限制等。但對形勢的仔細解讀“并不支持有關中國經濟增長正陷入將持續數年的嚴重周期性下行的觀點”。
另一位為中國立場發聲的是得克薩斯大學奧斯汀分校的詹姆斯·加爾布雷斯教授。在最近的文章中,曾任中國國家計劃委員會宏觀經濟改革首席技術顧問的加爾布雷斯駁斥了有關中國的困難源于高儲蓄率、龐大銀行存款等問題的說法。他指出,西方經濟學家30年前曾向中國宣傳過類似主張,即減少投資,增加消費。他說,這類口號“毫無意義,今天依然如此”。他發問:“中國應該有更多汽車,但道路更差,加油站更少嗎……中國人是否需要更多食物和衣服?”這些反問涉及的問題,往往被那些不假思索的中國抨擊者所忽視。
許多(西方)分析家熱衷于抨擊中國,卻似乎忽略了這樣一個事實,即目前全球經濟面臨衰退陰影的貿易放緩,更多是由美國而非中國的行為造成的。
特朗普采取加征關稅及其他貿易限制措施,拜登加以擴大。這些措施的主要目標是中國,但就效果而言,也成功傷害了許多依賴中國強勁進口需求的國家。在保護主義和不信任的氛圍中,世界根本無法繁榮發展——而這種氛圍正是由西方國家積極營造的,目前的道路只會導致更多經濟困難、社會痛苦甚至對抗。
一些西方國家幾乎每天都對中國惡語相向,促使中方回應。經濟抨擊與良性競爭完全不是一回事,容易成為實際沖突的借口和誘因。這種情況下,誰會在誰的墳墓上跳舞是個懸而未決的問題。(作者安東尼·羅利,喬恒譯)
責編:岳雨田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