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
8月23日,由中交第四航務工程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交四航局)承建的防城港企沙港區赤沙作業區1號泊位胸墻澆筑完成,標志著工程上部主體結構全部完成,碼頭水工結構交工目標進入沖刺階段。
據了解,赤沙作業區1號泊位碼頭總計12件沉箱,其中11件碼頭平臺、1件系纜墩。按照傳統的施工工藝,每種規格的沉箱必須配備定制的吊具。“1號泊位的沉箱有著3種規格,意味著除了增加材料成本,還需要花費3倍以上的時間加工、檢驗這些吊具。”項目經理陳偉介紹。
根據安全規定,沉箱安裝作業必須全程在風力小于4級、浪高不超過0.5米的環境中開展,在臺風與西南涌浪盛行的夏季,可作業時間極為寶貴。為了節約加工時間,項目副總工周亞維帶領團隊制作了一件特殊的吊具。“我們將一件完整的吊具拆分,在連接處接上了法蘭盤,這種連接件使吊具變為可拆卸模式,這種‘化整為零’的吊具能同時滿足三種規格沉箱的安裝要求,節省了將近半個月的時間。”周亞維介紹。
經過嚴格的測量與安全性能核算,改造后的吊具順利在臺風期到來前投入使用,項目團隊得以抓住寶貴的施工窗口,最終比規定期限提前43天完成了全部12件沉箱的安裝作業。
為了減少海況帶來的影響,項目團隊在已完成安裝的沉箱之間架設貝雷梁,以其為軌道載體安裝了一臺門機,通過“化海為陸”降低西南涌浪對現澆混凝土作業的影響。另外,項目團隊還專門設置了一套門機監控系統,通過傳感器實時監控門機關鍵部件的受力狀態。一旦出現數據異常,系統會立即發出警告,通知作業人員放下防風鐵楔制動器與防風錨鏈,做好固定措施。
門機良好的起重載荷與操作性為項目選用大型模版進行現澆混凝土施工創造了條件,減少了模版數量,同時施工作業免受涌浪的影響,大大提高了現澆混凝土的施工效率,較塔吊或船吊提高了近30%,為梁板安裝、胸墻混凝土澆筑提供了良好基礎條件。
該工程是國家“十四五”規劃推進西部陸海新通道高質量建設的重點項目,擬建設1個20萬噸級散貨泊位(碼頭水工結構按30萬噸級預留),設計年吞吐量950萬噸,設計年通過能力980萬噸。作為北部灣地區最大的散貨碼頭,建成后對推進北欽防一體化發展、推動北部灣國際門戶港和國際樞紐海港高質量建設發展、實現西部陸海新通道建設規劃具有重要意義。(中國日報廣西記者站 石睿鵬)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