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
記者 王芳 通訊員 王紅紅 范維勇 邢小衛
在山東大學第二醫院專家對口支援下,無棣縣人民醫院心內一科已獨立開展冠脈血管內超聲十余例,心血管介入治療技術水平又上一個新的臺階。
病例1:患者為61歲老年男性,因活動后反復胸悶收入院。行冠脈造影檢查提示右冠狀動脈中段75%局限性狹窄,屬于臨界病變,但患者希望盡量不做支架植入。為精準明確血管狹窄程度,與患者溝通后行血管內超聲檢查,超聲檢查發現右冠狀動脈中段最狹窄處最小管腔面積4.85mm2(圖一),依據目前中國超聲指南,推薦繼續藥物治療。當范維勇主任醫師向患者交代可藥物治療,暫緩支架植入時,患者及家屬非常高興,揪著的心終于放下了。
病例2:患者為53歲中年男性,既往有陳舊性心肌梗死、心臟支架植入手術病史,因反復胸痛發作收入院。行冠脈造影檢查發現前降支近中段原有支架通暢,血流TIMI2級,為進一步觀察支架情況及查明胸痛原因,與患者及家屬溝通后行冠脈超聲檢查。超聲發現患者支架膨脹、貼壁良好,前降支中段可見心肌橋,收縮期狹窄80%(圖二)。山大二院專家邢小衛教授考慮胸痛發作與心肌橋、慢血流相關,經過強化擴張血管、改善痙攣等藥物處理之后,患者癥狀得到明顯緩解,給患者及其家屬一個明確的交代。
目前檢查冠狀動脈狹窄常用的影像學方法有冠狀動脈CT、冠狀動脈造影。既往冠狀動脈造影一直被認為是冠心病檢查的金標準,但冠狀動脈造影僅反應的是血管的二位輪廓,對于斑塊的形態學、組織學特性無法準確判斷(圖三)。血管內超聲與冠狀動脈造影檢查是互補關系,在冠脈介入手術相關的診斷、治療指導方面是不可替代的。血管內超聲是介入醫師的第三只眼睛,可以幫助介入醫師把手術做地更好,減少急性期并發癥,改善急性期和遠期預后,獲得更好的治療效果。
截至目前,心內一科已獨立完成十余例血管內超聲檢查,心血管介入治療發展更加成熟、完善,邁上一個新的臺階。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