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5日,距離第31屆世界大學生夏季運動會開幕僅33天。紅星新聞記者從成都市生態環境局獲悉,成都大運會遵循“綠色、節儉、必須”辦賽原則,以“賽事側”清潔能源保障推動“城市側”能源消費低碳化、能源供給清潔化、能源利用高效化,折射出成都加快優化能源結構、促進超大城市綠色低碳轉型的生動縮影。
保供能力全面提升
(相關資料圖)
調度中心集成智慧保電指揮等14套業務系統
四川是清潔能源生產大省和消費大省,更加凸顯了成都大運會綠色低碳辦賽的先天優勢。
參照北京冬奧會開幕式電力保障方案和標準,成都大運會堅持“高標部署、備份充足、安全可靠、極限思維”原則,將競賽場館和開閉幕式場館、大運村、主媒體中心等49個場所納入大運會重點保電范圍,將126座220千伏及以上變電站、361條輸配電線路列為重點保供設施。
同時,以“蓉耀工程”為牽引,圍繞主網供電能力提升、區域變電能力擴容、局部網架結構優化,加快220千伏玉堤站配套工程、220千伏沙西輸變電工程、220千伏大林-科智線路工程等17個重點項目建設,確保6月30日按期建成投運,電網安全承載能力提升至1820萬千瓦,進一步增強四川電網今夏電力保供和應對極端氣候的能力。
記者了解到,2023年5月31日,成都大運會電力保障指揮調度中心正式運行,標志著大運會電力保障工作已全面準備就緒。據悉,該中心集成了智慧保電指揮、電力負荷管理、能源大數據等14套業務系統,運轉效率較傳統的供電保障模式提升了一倍。在大運保電期間,該中心能精準掌握賽事場館1470余條低壓回路、5800余個低壓開關狀態,監控服務大運保供的153座變電站、568條電力線路狀態,調度指揮數千名保電人員、259臺發電車高效執行保電任務,實現了保電對象“全感知”、需求響應“全鏈接”、指揮調度“全在線”。
▲成都大運會電力保障指揮調度中心
能源科技大顯身手
部分場館構建地源熱泵能源管控體系
成都大運會不僅注重城市側大尺度電力系統的保障傳輸,同時從賽事側細節著手,因地制宜運用前沿能源科技,為踐行低碳能源理念樹立了亮點示范。
例如,雙流川投國際網球中心在人檢通道等功能區,設置碲化鎘發電玻璃用于路標指示。該發電玻璃由雙流本土企業成都中建材光電材料有限公司自主研發,一塊1.92㎡的碲化鎘發電玻璃年發電約260度,可持續穩定發電達50年之久,碲化鎘發電玻璃每生產1度電,僅排放11克二氧化碳,被形象地稱為“掛在墻上的油田”。
此外,鳳凰山體育公園、簡陽東來印象等大運會場館規劃建設中,均構建了“多能互補、智能耦合”的地源熱泵能源管控體系,可作為基本載荷隨時啟停參與調峰,引領可再生能源利用,有效緩解能源壓力。其中,地熱能具有清潔無污染、資源穩定等特點,年平均可利用時間為72%,相較于水能、太陽能、風能具有顯著優勢。
一個亮點是,大運會火炬“蓉火”內部燃燒系統以航天動力技術為支撐,創新引入多級強化流動預混燃燒與催化蓄熱等設計理念,“蓉火”的燃料采用全周期碳中和型生物質丙烷燃料,不產生二氧化碳排放,實現了火炬燃燒的高可靠性和高清潔性。同時,火炬及其配套產品所用原材料均為可循環再生材料,表面特殊工藝既滿足炫彩的外觀顏色呈現,又保證了生產工藝綠色環保。
▲鳳凰山體育公園
場景融合持續深化
大運會馬拉松比賽沿線打造“智慧路燈+儲能+充電樁”的新場景
記者了解到,成都市充分利用大運會賽事契機激發產業活力,積極發揮本土產業優勢,加速充換電、光伏、氫能等新能源設施場景融合,示范推動能源結構調整。
新都香城體育中心作為大運會水球項目比賽場館,建設了蔚來二代換電站,單站電池數量達到13塊,每天最高可完成312次換電,并配備有100度電池。該換電站全程無需人員操作,整個換電過程不到5分鐘,并配備先進的生命體征檢測系統,可有效防止兒童、寵物誤入充電站。
當智慧路燈變身儲能電網,街邊充電場景就變成了現實。據悉,大運會馬拉松比賽沿線的雙流金河路區域是成都首批“智慧路燈+充電樁”示范段,12盞路燈變身充電樁。這些智慧路燈來源于雙流本土企業,通過在燈桿上加裝風力發電裝置、光伏板、專用儲能設備、超級快充應急能源接口,打造“智慧路燈+儲能+充電樁”的新場景。
2023年成都市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要在成都打造中國“綠氫之都”,綠氫正成為新時代的能源“寵兒”,成都大運會也不乏氫能源的身影。龍泉賽區配備了50臺“龍泉造”氫燃料車用于賽事保障;郫都區中石油古城油氫合建站建成投運,緩解了當地一百多輛公交車用氫需求,每日加氫量近1000公升。
紅星新聞記者 葉燕 呂佳羽
編輯 李鈺儀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