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定利率3.5%保險產品
將在6月30日之后調降至3.0%”,
距離6月30日越來越近,
(相關資料圖)
類似的話語也在朋友圈進入刷屏倒計時。
圖為朋友圈截圖
杭州拱墅區的沈女士,在經歷了多位理財經理的輪番營銷、對比了10多款保險產品后,終于趕在“末班車”前下定決心:她將用6月29日到期的一筆50萬元大額存單,買一款保險產品。今天一早,沈女士專門來到銀行網點,確認了一些細節,特別是問清楚客戶經理3.57%利率是否寫進合同。
近期,多家銀行集體下調人民幣存款利率,在目前利率的環境下,市民應該怎樣打理好自己的錢成了當下迫切的問題。記者近期走訪杭城多家銀行發現,各家銀行正熱賣多款儲蓄型保險產品,不少市民購買熱情高漲,百萬級單子時有誕生。不過,在這一波保險產品銷售熱潮中,業內人士也提醒市民要理性購買。
錢沒有好去處
50萬存款6年收益10.7萬元
沈女士在杭州一家國企上班,今年剛50歲,自稱“年過半百依然不會理財”——30多歲炒股、買基金虧了之后,就再也沒玩過;40多歲時跟著朋友投資所謂的項目,結果投了100萬只收回60多萬,自此,她只敢做穩健產品。“我這幾年一直是存大額存單,但是早幾年有4.3%的利息,現在最高只有3.3%,后面估計會更低,所以早段時間銀行下調存款利率的時候,想到錢沒有好去處了,我多少有點焦慮。”
與此同時,近兩個月,沈女士發現銀行、保險工作人員總是在朋友圈發布“3.5%利率產品要停售”的內容。
她點開朋友圈,指著其中幾條給記者看——“鎖定最后復利3.5%的機會,抓緊上車”“6月30日倒計時!您今天看到的3.5%收益,或將成為天花板!”“我們也盡力了,一天一條朋友圈,就怕您沒看到!抓住3.5%固定利率保險的末班車,為自己種下一棵搖錢樹”……
畢竟是關系到錢袋子的事,刷得多了,沈女士也主動關心起保險產品。在最近的2個多月里,沈女士咨詢多家銀行、保險公司的工作人員,對比了10多款保險產品。在此期間,她身邊有小姐妹買了一百萬保險產品,還有朋友買了幾十萬的。
多方因素觸動之下,沈女士也決定購買一款保險產品,她向記者展示了這款即將購買的保險產品利益演示表:這款產品保費是一次性繳費,總計繳納50萬元,6年滿期能取出60萬7千元,“客戶經理給我算了一下,6年賺10.7萬元,就是年化單利3.57%,這個都寫進合同的,我就把它當作存了6年的大額存單。”
受訪者供圖
百萬大單時有誕生
網紅都買了幾百萬?
沈女士是近期購買保險產品市民的縮影。
記者近期走訪了杭城多家銀行,多位客戶經理都告訴記者:存款利率不斷下調,再加上基金、理財等波動較大,“能打的產品實在沒有了,儲蓄型保險成為銀行熱賣產品,客戶購買熱情很高。”
受訪者供圖
昨天下午,在杭州拱墅區朝暉小區一家銀行網點,客戶經理告訴記者,這兩天,一款兩全險產品在分行各個網點熱銷,“我們有客戶一次性買了200萬元,繳3年,即總保費600萬元。這個產品保險期間是8年,年利率是3.8%,到第8年年末的時候,客戶滿期保險金是759.5萬元。”
這位客戶經理透露,最近一兩個月,來咨詢、購買增額終身壽險、兩全險等儲蓄型保險產品的客戶非常多,早幾天,行里上線了一款保險產品,1個億的額度,下午3點上線,晚上9點不到就搶完了。由于客戶反響強烈,于是上級行又加推了兩款保險產品,都有2個億額度,這兩天客戶們也都在積極認購。
錢江新城一家國有銀行的客戶經理同樣告訴記者,“今年4月開始,我們銀行人的朋友圈就開始推增額終身壽險,我好幾次周末還在忙著給客戶做方案,這個端午節也在加班做幾個客戶的計劃書,”她告訴記者,行里有好幾款預定利率3.5%的增額終身壽險產品已經賣完下架,還沒有下架的產品可能在6月底大范圍停售,后續新產品利率將會調整為3.0%。這位客戶經理還向記者展示了她剛完成的一單150萬元業績喜報,“我這幾個月被百萬大單砸到好幾個,別的同事也都有。”
杭州濱江一家股份制銀行的客戶經理也透露,百萬級的單子時有誕生,“奧體、濱江這邊有一些做直播的網紅,都在我們行里買了幾百萬的增額終身壽產品。”
而錢江世紀城一家國有行客戶經理表示,目前網點正在熱銷的一款3.5%利率增額終身壽產品,“我自己也購買了160萬元保額,每年繳32萬元,分5年繳。”隨即她展示了購買截圖,并告訴記者:如果要買得抓緊了,額度所剩無幾,而且6月底確定下架。
這些業績,也反映在保險公司的保費增長上。最新數據顯示,a股五家上市險企壽險方面在今年前五月累計實現原保費收入約9266.02億元,同比增長4.06%。
特別是五月份,五大壽險公司均錄得不俗單月漲幅,其中人保壽險增速十分亮眼,同比增長約41.2%;新華保險、中國人壽分別增長17.4%、15.7%,平安人壽單月保費錄得9.1%的增幅,太保壽險增長4.9%。
穩賺不賠?
注意提前退保有損失
“萬能險、兩全險、增額終身壽險……這么多保險產品,我都有點懵圈,其實根本就沒搞清楚過,看著大家都在買,我也有點跟風心理,去問了好幾個銀行理財經理。”杭州蕭山的馮先生告訴記者,上周,他在手機銀行上下單了一款增額終身壽,每年繳10萬元,繳費期限3年,但過了兩天想想,感覺太沖動了,有沒有能力每年拿出10萬還是個未知數,所以還是決定退了,幸好,這個產品有16天猶豫期,馮先生沒有什么損失。
確實,朋友圈刷屏的保險產品“即將停售”“馬上下架”等字眼,很容易觸動市民的敏感神經,部分市民為此匆忙“上車”,業內人士提醒,無論是目前3.5%利率的產品,還是今后降到3.0%的,市民還是要根據自身資產情況理性購買。
圖為某銀行app顯示的熱銷保險產品
“我認為,大家還是要正確認識人身保險產品,不要被所謂的‘高收益’沖昏了頭,不要拿增額終身壽險、兩全險等產品與銀行存款、國債、基金等金融產品進行片面比較,這樣利率簡單比較是不符合監管規定的。”北京工商大學中國保險研究院副秘書長宋占軍接受潮新聞記者采訪時表示:消費者應該全面認識人身保險產品的保障和理財雙重屬性,比如增額終身壽險屬于保障和理財并重的產品,消費者在購買時要注意該產品適合長期持有,如果前五六年內退保不僅沒有收益,而且會遭受本金損失。
杭州一家國有銀行客戶經理告訴記者,買增額終身壽險這類產品注意兩個原則:一是確定這筆錢短期是不用的,二是盡量不要提前退保,如果投資者前期退保特別是封閉期內退保將會損失很大,因此也不是說買了這類保險產品就“穩賺不賠”。
浙江保險行業專業人士接受潮新聞記者采訪時表示,市民一定要選擇與自身經濟匹配的產品,根據自身經濟實力及風險承受能力,認真了解保險產品的繳費形式、現金價值、保險合同失效權益等,否則中途退保,會造成損失。
網友評論:
來源:潮新聞·錢江晚報綜合自潮新聞記者 吳恩慧、網友評論等
欄目主編:秦紅
文字編輯:盧曉川
本文作者:潮新聞
題圖來源:圖蟲創意
圖片編輯:項建英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