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頻頻傳出暴雷的理財產品,比如:中植系。
【資料圖】
中植系暴雷的信托產品涉及2300億資金和15萬的高凈值投資人。單個客戶最大投資50多億,平均每個客戶損失達到千萬級別。
中植系旗下擁有恒天財富、新湖財富、大唐財富、高晟財富四家財富管理公司,還有一家中融信托及其他金融公司,共同形成巨大的資金池。
這個龐大的金融帝國管理了上萬億財富!它的暴雷也讓不少投資者驚嘆不已!這么大規模的盤子也能暴雷,其他一些資管公司和信托產品不知道藏了多少雷!又有多少人會因此損失慘重呢?
這段時間,中融信托的產品也出現了本息均未兌付的情況,并且有三家上市公司踩雷了。
其中南都物業有3000萬資金購買了中融信托產品,金博股份有6000萬。值得注意的是,南都物業今年一季度的歸母凈利潤才4000萬 ,金博股份是1.18億。如果最終無法兌付,利潤就被吃掉了一大口!
有不少上市公司都會用閑置資金購買理財產品,甚至不少公司的理財收入比主營業務還要高!那么這些上市企業的業務能力就要打很大一個問號。
Q:旅游行業的上市企業有沒有踩雷的風險呢?
如何判斷哪些上市企業可能會有踩雷風險呢?
此外,本次暴雷的信托產品會引發“中國雷曼時刻”,導致嚴重債務危機嗎?
本文將詳細拆借這些問題。
1
如何判斷上市企業是否踩雷
第一步:對比凈利潤和扣非凈利潤
通常來說,一家企業的利潤應該主要來自主營業務。但有些企業的凈利潤卻是來自主營業務以外的收入。比如:處置不動產、理財收入、投資收入、政府補貼、稅收減免、債務重組、資產置換等等。
如果扣非凈利潤與凈利潤的差距很大,那么就要留個心眼了。
上面提到的南都物業 ,其2022年凈利潤和扣非凈利潤就有3476萬的差距,占比 達到24%。這就可能有問題。
那么我們就應該仔細看一看它的財報了。看看它的非經常性損益是不是因為買了很多理財產品。
第二步:查看理財分類
企業財報中會羅列出購買理財產品的分類信息。
2022年年報顯示,南都物業一共購買了超過10億的理財產品,未到期余額超過5.5億,其中未到期信托有6000萬!見下表 。
第三步:查看理財產品目錄
企業會將購買的理財產品都羅列出來,見下圖。
第四步:篩選出未到期的理財產品
已經到期且兌付的理財產品就沒必要關注了。著重看還沒有到期兌付的。
第五步:查看預期收益率
一般來說,年化收益率低于5%的產品,通常不會有暴雷風險。有暴雷風險的,大都是因為投資了垃圾債(地產和城投債),這些債券的收益率可以給到8%-12%!
從下表可以看到,南都物業的膽子是比較大的,不少理財產品的收益率都高于5%,甚至達到了8.71%。
這次暴雷的中融信托所給的預期收益率是5.8%。
這些信托或者私募的預期收益率都可以在相關的網站和銷售渠道查到,也可以通過萬得、choice等數據庫查到。
第六步:查看底層資產
我們可以找到理財產品的推介書,上面會寫明投資的范圍。比如,下圖是中融-匯聚金1號貨幣基金集合資金信托計劃的投資范圍。
投資范圍內沒有股票、期貨、期指,僅僅靠固收類產品是不大可能做到5%以上收益率的。除非是買了風險大的垃圾債。
通過以上六步,基本就能大概了解上市公司踩雷理財產品的風險。
如果你購買了信托和私募的理財產品,就應該事先詢問他們都配置了什么資產!
2
旅游企業有踩雷風險嗎?
大多數旅游和酒店類企業的現金流都不太充沛,所以他們用于理財的現金比較少。
也就是說,不用查也知道旅游酒店企業踩雷的概率不高。
我們隨便羅列幾家公司。
01
錦江酒店
公司的非經常性損益占比也不低,見下表。
不過這些非經常性損益主要來自于政府補貼、非流動資產處置和一些金融資產的處置。光是政府補助方面,2020年補助了4.48億,2021年補助了3.89億,2022年補助了0.83億!
而理財產品方面,錦江酒店沒有未到期產品。完全沒有暴雷風險 。
02
首旅酒店
首旅的非經常性損益占比錦江酒店要小,且大都是政府補貼、非流動資產處置和一些金融資產的處置。
雖然有5億左右的理財產品未到期,但收益率在5%以內,都為結構性存款,所以沒有暴雷風險。
03
中青旅
中青旅的非經常性損益占比也不低,尤其是疫情三年。主要原因是這三年的主營業務嚴重虧損,所以非經常性損益占比就拔高了。(旅游酒店行業的共同點)
中青旅也沒有未到期的理財產品,且 以前購買的理財產品,其收益率都在5%以內。因此完全沒有暴雷風險。
04
西安旅游
西安旅游挺有意思的,雖然現在已經沒有未到期的理財產品,但前幾年可是很熱衷于購買高收益理財產品。見下圖。
別說5%了,它還買了不少8%以上的產品。這其中還有兩個中植系產品。只能說,它是神操作,在地產債出事前全部拋售了。
不過,這些產品中可能有一些會投資于股權或者衍生品,所以預期收益率才能這么高。
05
金陵飯店
金陵飯店是酒店行業里最熱衷于多元化的。但它的利潤中,最大頭還不是酒店以外的其他多元化業務,而是理財收入。
今年上半年,它持有6.5億元的信托產品。理財收入是1106萬,歸母利潤是3118萬。占比達到了三成。
理財比主營業務都賺錢,肯定就更專心于理財了。
這其實是企業效率低下的一種反映,他們的項目投資收益率太低了。他們的信托產品風險應該不大。因為收益率并不離譜。
不過它全部買江蘇信托的產品,似乎就是把雞蛋裝一個籃子里了。萬一這家公司出事,風險就會極大。
總而言之,我們觀察了一圈,發現旅游和酒店行業中上市公司踩雷的風險很低。本來這個行業賺的就是辛苦錢,手上沒有那么多閑散資金可以用于投資理財。尤其是三年疫情后,各企業手上的現金流都捉襟見肘!大都是巨虧狀態。
我們也可以從企業過往的理財行為中可以看出哪些企業專注于主營業務,哪些企業效率低下,不思進取。
同時,我們還可以觀察到某些企業可能有很強烈的冒險精神,為了高收益可能會涉險!這對于我們了解企業的文化和性格也有幫助。
3
會引發“雷曼時刻”嗎?
中植系產品的暴雷,聽起來很嚇人,畢竟涉及2300億資金。不過把它跟雷曼相比,影響力還是差太遠了。
當年雷曼出事,是通過CDS跟眾多金融機構綁在一起,猶如鐵索連船。只要一出事,所有船一起著火,引發系統性金融危機,甚至禍及全球!
而中植的產品屬于定融產品,并沒有跟其他金融機構綁在一起,那么就是誰買誰遭殃,不會殃及池魚!購買者大都是一些高凈值人群和企業。(門檻就是300萬元)
只要金融系統沒有收到沖擊,投資者就只能自認倒霉。畢竟嘛,投資有風險!投資者自己就應該具備識別風險的能力!如果因為高收益的誘惑而踩雷,也只能怪自己太貪婪!
高收益、低風險、流動性好,這就是金融產品的不可能三角。如果某個理財產品同時具備這三個優點,大概率就是一個坑!
咱們國家的地產狂飆了十幾年,留下了一堆爛債,最終一定要通過某種方式消化掉。
而爆掉一部分非標債就是其中一種方式!
中植系的暴雷既不是開始,也不是結束。未來還有不少信托和私募會相繼暴雷,個人和企業投資者一定要搞清楚這些理財產品的底層資產!
風險只能事前防范,一旦爆發就無法挽回損失!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