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參考消息網8月15日報道據西班牙《機密報》網站8月13日報道,應對炎熱氣候的可能解決方案之一似乎是建造地下城市,而不是大多數人買不起的豪華掩體。澳大利亞偏遠的小鎮庫伯佩迪就是一個例子。
多年來,人類一直沉迷于瘋狂、大膽的未來主義想法。然而,也許問題的關鍵歸根結底還是在于最簡單的方案,一個可以追溯到人類起源的想法:居住在地表之下。
沒有人愿意終生不見天日,但隨著氣溫越來越高(尤其是今年的氣溫超過了有史以來的最高紀錄),下一代人很可能挖掘地下城市,以躲避地球表面的高溫。其實在地下建造建筑群并不是什么新鮮事,甚至一直很時髦。如果想免受惡劣天氣的侵襲,那么沒有比像鼴鼠一樣在地表打洞以躲避陽光更好的方案了。
這也并不是什么新想法,在夏天對每個人來說都變得太熱、人們不得不忍受極端氣候之前,有些人類社區就已經想到了這個辦法。自20世紀70年代人口激增以來,庫伯佩迪的居民就不得不向地下遷移。
在炎熱的氣候條件下,最好的解決辦法不是安裝功能強大的空調系統(昂貴且污染環境),而是擁有一個舒適的地下室,以便在那里躲避極端高溫。鑒于庫伯佩迪有記錄的最高氣溫為48.2攝氏度(通常夏季氣溫在1月達到高峰),對于從20世紀初開始在該地區發現蛋白石后逐漸聚居在此的居民來說,唯一的辦法就是把家搬到地下。
博主迭戈·岡薩雷斯曾在其博客中這樣描述這座小鎮:“為了防止屋頂坍塌,這些建筑物至少有4米深,而且氣溫始終保持在23攝氏度。”庫伯佩迪(Coober Pedy)這個名字來源于原住民語言“kupa-piti”,意思是“白人的洞穴”。
這里的蛋白石在上世紀初掀起的熱潮吸引了世界各地的大量移民。
而今,庫伯佩迪鎮再次成為新聞焦點,起因是英國廣播公司的一篇報道。報道稱,這些至少4米深建筑物的室溫始終保持在23攝氏度。由于小鎮坐落在干旱的沙漠中,地表的晝夜溫差很大,因此在地底下,居民的生活溫度適宜而穩定。
同樣地,住在地下不僅可以躲避惡劣的天氣條件,還可以避免把錢都浪費在昂貴的空調設備上。
顯然,并非世界各地所有的土壤都像庫伯佩迪的土壤那樣具有適合建造地下城市的特性。潮濕和地下水成為很多地區采取這種方案的主要阻礙。在全球逐漸變暖的情況下,澳大利亞的這個小鎮或許無法成為所有地區效仿的榜樣,但至少具有參考價值。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