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劉怡欣(吉首大學)
8月13日,一則“90后律師在山西辦案失聯”的帖文在網絡流傳,引發關注。14日下午,上游新聞從當事人余某某處獲悉,上述帖文為謠言,其本人已于8月10日安全返回成都。對于有網友質疑其是否有炒作之嫌,余某某予以否認。網上流傳的帖文稱,90后律師余某某走訪山西為孤寡老人解決土地侵權糾紛,至今失聯,“知情人士稱其被人裝進麻袋里帶走了”。帖文還附上了該律師的身高、體重信息以及多張照片,引發網友關注。(8月14日 極目新聞)
在匿名化的網絡空間中,網絡謠言成為干擾社會秩序的一大“頑疾”,“有圖有真相”曾作為網友評判事件的箴言。然而,近年來頻頻出現的“盜圖造謠”,也讓網友意識到,在信息魚龍混雜的網絡時代,有圖未必有真相。
一段時間以來,網絡謠言頻頻出現在大眾視野,已然成為一個值得關注的社會話題。從杭州女子取快遞遭偷拍被造謠“出軌快遞小哥”,到爺孫合照被造謠“老夫少妻”,此類事件都是通過一張圖、一段視頻配上嚴重失實且極富煽動性的文字,在互聯網上持續發酵,對當事人造成極大困擾。就算事后真相被還原,但其影響力往往不及謠言本身,給當事人造成的傷害也是不可逆的。這些“有圖有真相”的謠言,不僅影響正常的網絡秩序,還消解了公眾對自媒體的信任。
網絡謠言野蠻生長的背后,是一些自媒體為獲取流量不惜捏造事實,被揭發后往往又不會受到實質性的處罰。部分自媒體利用網友“有圖有真相”的思維慣性,盜取他人圖片或視頻,再打上“綁架”“失聯”“出軌”等吸睛標簽進行傳播,造謠成本極低。而受害者維權反而要出具相關法律文件,程序相對復雜。造謠容易維權難的局面無形中成為了網絡謠言的幕后推手。
網絡謠言治理是項大工程,亟需多方合力,共筑風清氣正的網絡環境。相關部門應緊跟網絡發展態勢,出臺相應配套政策,加大謠言懲治力度,對造謠行為零容忍,讓造謠者意識到造謠并非零成本;互聯網平臺也應發揮主體責任,利用算法技術加強核查機制,并開設專門網絡投訴渠道,積極處理網絡謠言問題,把事前把關與事后監管相結合;網友也應當培養個人思辨能力,理性發表評論,不做網絡謠言的幫兇,讓“子彈飛一會”,也讓“鍵盤歇一會”。
新媒體環境下,去偽存真是網友應當秉承的原則。真相的探尋往往需要一個過程,任何人都沒有“上帝視角”,不可能隨時隨地一眼看穿真相。但這并不意味著我們要放棄求真,陷入相對主義的虛無。只有保持謹慎,講求證據,不輕信那些駭人聽聞的謠言,我們才能在迷霧中逐漸探索出通往真相的道路。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