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8月21日晚,話劇《我見夫子,是山是水》在尼山圣境室外帳篷成功首演。夜晚尼山五峰并峙,孔子湖浮光躍金,七十二米高的孔子像在山環水抱之間巍然聳立大地,目光炯炯地注視著現場的演員和觀眾。
孔子在國人心目中堪稱“最熟悉的陌生人”。提起孔子,無人不知,無人不曉,然而,很難有人能準確概括出孔子和儒家思想的核心。話劇《我見夫子,是山是水》主要講述孔子去世后,眾弟子相互告別、各奔東西。曾參和冉有心懷各自目的,來到尼山拜訪孔子生前隨侍雜役履正,引出一段關于孔夫子的麒麟之謎。二十年后,驀然回首,孔子留給他們的答案原來早就藏在遙遙山水之間,不斷啟迪著世世代代的后人。
通過劇名不難發現,“山”與“水”是主創人員在進行戲劇創作時所依賴的重要意象符號。“仁者樂山,智者樂水”,孔子將山水賦予了仁愛與智慧,以山水形容仁者和智者。導演王沐表示,“我認為儒家哲學觀的終極奧義便蘊藏在這句話里,山水不是逃避主義,它代表著個人的追求與寄托,代表著人與自然的關系。”
該劇的創作手法也頗具亮點。從宏觀上看,整部劇在舞臺、燈光、音樂等方面,都在用現代的方式拉進和觀眾之間的距離。而從細節上講,又采用了一些戲曲藝術的手法,用簡單的一桌二椅來代表整個戲劇空間。喧囂過后,話劇《我見夫子,是山是水》進入尾聲,回歸到了電影式的山水意境,為數不多的多媒體元素在這時顯露出來。
話劇《我見夫子,是山是水》是第二季青年導演創作扶持計劃的十部優秀青年導演原創劇目之一,此次走進尼山,王沐對此表示期待。“我相信尼山的觀眾,比我們更了解孔子,更懂儒學,我們很期待能和大家有交流碰撞。”
提及身為青年導演的責任和使命,王沐則表示“在當前推動傳統文化‘雙創’的大背景下,作為青年導演可以更創新,也可以更包容,不要去做已經做過的東西。希望我們能在戲劇這場游戲里有所收獲,不虛此行。”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