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臺劇《最后14堂星期二的課》本周廣州上演
金士杰和卜學亮主演的舞臺劇《最后14堂星期二的課》即將于10月11日-12日在廣東藝術劇院上演。這部舞臺劇首演于2011年,首演至今已經在舞臺上演出超過250場,廣受觀眾的喜愛。
《最后14堂星期二的課》改編自美國著名作家米奇·阿爾博姆的《相約星期二》,該小說在全球銷售1400萬冊。故事講述了一位罹患漸凍癥的大學教授莫利,以自己的生命當作活教材,與他的學生相約在每周星期二展開為期14堂“生死課”的故事。由于作品中人物鮮活,劇中的內容也感人至深,曾被全球各地眾多的表演團隊搬上舞臺。來到廣州的這部作品由著名導演楊世彭執導,在共150分鐘的演出中,觀眾往往沉浸在故事中,時而捧腹大笑,時而潸然淚下,與舞臺上的角色同歡喜共命運。
對于很多觀眾來說,這部劇最吸引他們的,無疑是主角金士杰。金士杰曾在舞臺和影視作品中塑造了無數令人印象深刻的角色,而《最后14堂星期二的課》中的莫利教授對他來說,可能是最具有代表性的,也是他最喜歡的。金士杰曾說,“演久了也不膩味。莫利一開始在舞臺后區連著跳舞,面對世界欣欣然、手舞足蹈,任何生命就應該是這樣。”不過,這么好動樂觀的莫利,偏偏得了漸凍人癥,學名“肌萎縮性脊髓側索硬化癥 ”,無藥可醫,只剩下最后幾個月的時間可以存活。
劇中的十四堂課,可以說是莫利的最后遺言和見證,莫利告訴人們該如何活出生命的璀璨,并且平心靜氣地步向終點:生命是懷著愛意向這個世界和其他人敞開自己的歷程,最終的目的是將自己推向浩瀚的大我。直到最后一刻,莫利的心中,仍然充滿喜樂和贊嘆,這正是這位心靈導師教的最后一課,也是這部戲給觀眾最大的啟發。
金士杰曾透露,最初接下這部戲是無意間,“小說寫得這么好,就讓它停留在文字里,為什么要呈現在舞臺上?”他認為,劇場就是劇場,而非教堂或是教室,心靈雞湯與人生說教,難免使其失去原本的風貌。然而,改編劇本卻讓他眼前一亮,戲劇中難以處理的沉重的“死亡”主題,在劇中舉重若輕的人文關懷中,獲得了自然貼近的表達方式。如今,他津津樂道于莫利的種種細節,尤其感懷于人物面對死亡時內心的寧靜。“在莫利教授臨終之際,我心里沒有那種不得了的悲傷,而是感到一種很單純的安靜。我不急于去掙扎,也不急于去感懷,也不急于去貪看最后的那一點點星光,就應該是這樣。”
2012年,金士杰憑借在《最后14堂星期二的課》中飾演的莫利教授一角,獲得第二十二屆上海白玉蘭戲劇表演藝術獎主角獎和現代戲劇谷2012壹戲劇大賞年度最佳男主角兩項大獎。據主辦方介紹,該劇在2013年曾在廣州上演過,獲得廣州觀眾極高的評價。(徐紹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