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希望采納,謝謝 太谷秧歌流行于晉中、呂梁、太原等地區,距今已有百余年的歷史,內容大多是反映農村勞動人民生活,基本上是一戲一調,節奏明快,易于上口,深受城鄉大眾喜愛。
2、 明代正統到崇禎年間,是小曲(亦稱時曲或俗曲)廣泛傳播的時期。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3、當時晉中一帶,已流行著當地民間藝人傳唱的小曲曲。
4、太谷縣文化館曾搜集抄錄了不少古代小曲曲,如:《編根羅》(夸耀長袍)、《并蒂蓮》、《一塊銅》、《小尿床》、《高老莊》、《小二姐拜媒》、《銅青螞昨》等20余首曲詞。
5、它們大都是反映當時當地民間生活故事的,從中可以看出端倪。
6、 據明英宗朝廷禁唱“妻上夫墳曲”條令稱:正統間,北京滿城忽唱《妻上夫墳》曲……(亦稱《小寡婦上墳》曲)祁太秧歌中亦有此曲。
7、《顧曲雜言》云:嘉靖、隆慶年間,“乃興 《鬧五更》、《哭皇天》、《粉紅蓮》……”等曲,與太谷秧歌小曲不但同名,而且形式也大同小異。
8、 明代萬歷刊本,《玉谷調簧》里,有詠私情的問答體小曲,同太谷秧歌小曲《娘問女》、《挑水》的題材和體裁極其相似。
9、可見明代小曲盛行之時,晉中平原的小曲亦在廣泛流行。
10、 每逢元宵節鬧紅火時,各地大搞龍燈、旱船、背棍、高曉 以及鼓樂歡奏等活動,大大小小的舞隊極其普遍。
11、其中的扮演者,在舞蹈間歇唱支小曲,渲染氣氛,載歌載舞,歌舞結合,這種形式就是太谷秧歌的起源。
本文分享完畢,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