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腫瘤細胞疫苗(TCV)是經典的個體化腫瘤免疫療法,由于其免疫原性弱且引起的免疫反應個體差異大,亟需通過學科交叉發展新理念和新技術,實現按需免疫增效。
近日,中國科學院過程工程所(以下簡稱過程工程所)生化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與中國科學院大學化學科學學院合作,創建了新型全腫瘤細胞疫苗平臺,依據腫瘤進展情況在接種部位按需實施近紅外光照,以此實現最佳的脈沖免疫增效。相關工作于7月26日發表在《自然-通訊》上。
【資料圖】
近紅外照射調控全腫瘤細胞疫苗免疫反應的作用機制(科研團隊供圖)
腫瘤疫苗通過調動機體免疫系統來對抗腫瘤,是極具前景的腫瘤免疫療法。其中,全腫瘤細胞疫苗包含了患者所有潛在的腫瘤抗原,可以通過多價免疫應答減少免疫逃逸,進而實現更加精準的個體化免疫治療。
但是,科研人員看到,以往的全腫瘤細胞疫苗均需通過經驗式的多次接種來維持免疫反應,患者的腫瘤樣本較為珍貴,使得疫苗的制備和存儲存在較大困難,并且難以針對患者個體充分發揮免疫療效。
面對上述挑戰,在中國科學院院士馬光輝、研究員魏煒研帶領下,過程工程所生化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的科研人員基于腫瘤免疫治療及生物劑型工程的多年研究基礎,與中國科學院大學化學科學學院田志遠教授展開交叉合作研究。
研究團隊首先發展了新的全腫瘤細胞疫苗制備過程,將具有光熱效應的納米顆粒負載于腫瘤細胞中,通過近紅外光照誘導腫瘤細胞產生內源性免疫佐劑熱休克蛋白,反復凍融后形成“光控型全腫瘤細胞疫苗(LN-TCV)”。
單次免疫后,近紅外光照誘導接種部位的溫熱反應可產生溫和的炎癥效應,進而招募抗原提呈細胞并促進了后續的抗腫瘤免疫反應。
在此基礎上,研究團隊還提出了用于監測腫瘤生長速率波動的新指標(FTGR),以此理性指導在接種部位提供近紅外光照的最佳時機,使得脈沖增效能夠精準契合腫瘤的發展進程。
上述LN-TCV在多種細胞來源的腫瘤異種移植模型(CDX)以及人源化的患者來源腫瘤異種移植模型(PDX)中展現出了非常顯著的治療效果,證明了“光控免疫”的新理念在腫瘤疫苗中的先進性和優越性。
據研究人員介紹,上述成果仍屬于臨床前研究,實際臨床療效仍有待進一步驗證。鑒于該體系構建的通用性和靈活性,未來轉化研究時以期實現全腫瘤細胞疫苗從腫瘤細胞擴展到腫瘤組織的混合細胞,也可以通過可穿戴貼片式LED和遠程控制系統擴展臨床適用場景,實現更加便捷和高效的個體化治療。
中國科學院大學博士研究生孟佳琦、過程工程所副研究員呂巖霖、中國科學院大學博士鮑威爾為該論文共同第一作者,過程工程所研究員魏煒、中國科學院院士馬光輝、中國科學院大學教授田志遠為共同通訊作者。
該工作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北京自然科學基金、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和中國科學院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的支持。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