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
東南網8月27日報道(福建日報通訊員 鄒善水 鄒鳳 張立翔)
日前,龍巖市第二屆文旅“客家美食宴”大賽落下帷幕,經過激烈競逐,連城縣“價值連城·白鶩鴨宴”獲大賽銀獎。
白鶩鴨,即連城白鴨,是我國優良的地方鴨種。筆者了解到,主廚饒鑫程此次使用的白鴨食材,來自連城縣北團鎮的明源白鴨養殖場。作為連城縣白鴨產業重鎮,近年來,北團鎮通過交通建設、政策扶持、精深加工等多方面舉措,把連城白鴨打造成為當地鄉村振興、農民致富的重要產業。
近日,北團鎮孫臺村的池塘中,一群群白羽、烏嘴、黑腳的連城白鴨在水面上悠游嬉戲,成為一道獨特風景線。位于孫臺村的福建潤景食品企業生產車間內,工人忙著封裝連城白鴨湯自熱罐頭準備外銷。上個月,該公司與福建高速集團簽約,生產的自熱罐頭食品擺上省內高速公路重點服務區超市,獨特的藥膳功效與開蓋自熱即食的特點深受廣大司乘人員和游客青睞。
據悉,連城白鴨有營養豐富、食用風味獨特等特點,是地方特有種質資源。連城白鴨有500多年養殖歷史,清道光年間成為貢品。連城白鴨1999年被國家禽業協會專家譽為“優秀稀有的地方種質資源、鴨類中的國粹”及“全國唯一藥用鴨”;2000年被農業部列入國家級畜禽資源保護名錄;2001年5月連城縣被中國家禽業協會命名為“中國連城白鴨之鄉”。目前,北團鎮白鴨全產業鏈產值已達5.1億元。
“農民要增收致富,關鍵是暢通鄉村道路。”北團鎮路長辦負責人謝仁逢介紹,北團鎮現有1條省道、3條縣道、11條鄉道、51條村道。四通八達的鄉村路網盤活了北團全鎮白鴨產業的致富通道。孫臺村白鴨養殖戶江道廉說:“近兩年,我每年外銷白鴨2萬多羽。鄉村道路暢,白鴨才能銷路暢。”
為破解連城白鴨養殖投資周期長、短期效益低、養殖風險大等問題,連城縣出臺產業發展扶持政策,對按標準化要求建設的基地養殖場,驗收后每個場一次性給予15萬元的獎勵補助,并可使用“連城白鴨”地理標志;將基地場養殖納入“連城縣規模經營風險基金”范圍,減少養殖戶因不可抗拒風險損失,調動了規模經營者的積極性。
借助“中國連城白鴨之鄉”國家級名片,北團鎮扎實打造連城白鴨發源地與白鴨養殖重鎮品牌,把連城白鴨產業列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和特色農業支柱產業之一。去年,北團鎮白鴨出欄98萬多羽。而今,全鎮白鴨存欄18萬多羽,白鴨產業從業農戶1500余戶3000余人,養殖戶人均年收入逾2.7萬元,全產業鏈產值達5.1億元。
目前,22戶規模養殖大戶和14家養殖基地成為白鴨產業的“龍頭”。北團鎮豐源白鴨養殖專業合作社、連城縣豸遠白鴨養殖專業合作社榮獲市級示范農民合作社稱號,福建原態農業有限公司被評為龍巖市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車上村李德生在遠離村莊、水源豐富的山地坑壟建立養殖基地。兩年先后養殖銷售白鴨1萬多羽,年均收益10萬多元。
看準連城白鴨獨特的藥膳功效與北團鎮的生態資源優勢,福建潤景食品企業注冊資金1320多萬元,于2020年落戶北團鎮孫臺村。該企業以加工連城白鴨湯自熱罐頭食品為主。目前,企業2條自動化生產線可日產白鴨湯3.5萬多罐,年產值達4500多萬元;并建立6家連城白鴨養殖基地,吸納50多人務工。去年,當地新建8家連城白鴨標準化養殖基地,新增養殖規模8萬多羽。培育了11家從事屠宰和真空冷凍包裝的企業。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