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17歲少年心臟驟停心肺復蘇兩小時,在“鬼門關”繞了一圈,最終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心外科專家團隊勇闖禁區,通過心臟移植為少年起死回生挽救了一條性命,術后患者各項指標向好,并于23日順利出院。
小葉是高二在讀學生,四月下旬開始出現發燒、嘔吐等癥狀,并相繼發生全身乏力、胸悶、胸痛等一系列癥狀。當地醫院就診過程中,小葉突發呼吸、心跳驟停,緊急植入ecmo,并轉入icu進一步治療。
初步診斷,小葉患暴發性重癥心肌炎。暴發性重癥心肌炎是心肌炎中的一種最為嚴重和特殊的臨床類型,起病急,病情進展極其迅速。如治療不及時,早期即可出現惡性心律失常、急性重度心衰,死亡率極高。經過11天ecmo治療后,小葉的心功能仍無明顯改善,還相繼出現感染、急性腎功能衰竭等并發癥,命懸一線,生死攸關。
5月5日深夜,載著小葉的救護車疾馳到中山醫院。原來,抱著最后一線希望小葉家屬慕名而來,求助我國心外科著名專家王春生教授。王教授充分了解小葉的病情后,判斷小葉當前病情極其危重,盡早進行心臟移植是他唯一的生存希望。
考慮患者年少,即使心臟移植也要承擔巨大的手術風險,王春決定為他爭取最后一絲轉機。心臟移植團隊楊兆華副主任醫師隨即與當地醫院溝通,精心制定跨省轉運方案,并對轉運過程中可能出現的各種險情進行了充分準備。
當夜,小葉成功轉運至心外科重癥監護室。檢查顯示:小葉病情的危急程度遠遠超乎預料,不但出現心力衰竭、腎功能衰竭,并且存在嚴重的肺部感染,以及全身凝血功能障礙、消化道出血等多種合并癥,隨時都有生命。ecmo+iabp+crrt+呼吸機……幾乎用上了所有重癥監護室的生命支持手段,只等合適的移植心源才能真正解除生命危機。
幸運的是,國家器官分配等待系統傳來好消息:小葉很快分配到匹配的心臟。次日上午,心臟外科楊兆華、劉鼎乾、殷秀杰三位醫師攜帶設備趕往心臟供體所在醫院。下午3點,順利完成供體獲取,并即刻趕回中山醫院。手術室早已做好充足的術前準備,供心一到,王春生教授立即帶領團隊開始心臟移植手術。經過5個多小時鏖戰,心臟移植手術順利完成,小葉成功脫離了ecmo和iabp輔助,一顆健康的心臟在他的胸腔內重新恢復跳動。
術后,在心外科重癥監護室的精心照護下,小葉相繼克服了急性排斥、感染、營養不良等移植手術重要關卡,原已嚴重受損的各項身體機能逐漸恢復。術后14天,小葉的腎功能恢復正常,不再需要依賴血透治療;術后20天,小葉成功脫離了呼吸機;術后一個月,小葉從心外科重癥監護室轉入普通病房。不久前,小葉術后恢復良好,各項指標向好,順利出院。
記者獲悉,中山醫院自2000年開展心臟移植以來,在王春生教授的帶領下,歷經20余年的發展,累計完成心臟移植手術600余例,手術數量和效果位居全國前列。心臟移植患者術后生存率越來越高。“只要病人有1%的希望,我們就必須做出100%的努力,因為我們承載的是生命的托付!”王春生教授說。
本文作者:顧泳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