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原標題:旅游發展應摒棄“筑墻思維”
近日有旅游博主反映,知名景區梅里雪山幾處觀景臺附近都筑起高墻,游客無法駐足欣賞美景,只有購買門票才能打卡賞景,此舉引發爭議。
景區筑起高墻防止游客“蹭風景”,并非梅里雪山獨創。之前,桂林象鼻山景區筑墻種竹,阻礙游客遠觀,經媒體曝光后,景區砍竹留墻,依然招致批評。今年“五一”期間,網友反映黃河壺口瀑布兩側設置密不透風的圍擋,防止行人“偷窺”,輿情發酵后,景區才拆除了圍擋。
景區為何頻頻筑墻?各地理由五花八門,或說是為了游客安全,防止在路邊聚集;或說是為了扶持村民,增加景區收益反哺當地;或說為了保護環境,防止游客隨意進入破壞景區。顯然,這些理由沒能讓人心服口服。請問大好河山擋得住嗎?即使擋住游客視線,此舉也是破壞風景、大煞風景。說到底,還是景區選擇“門票經濟”,不惜一切手段維護門票收益。
這些年,圈地收錢、不斷漲價的“門票經濟”頗遭詬病,但有些景區仍然沒有擺脫“門票依賴”。筑墻擋景,反映的是一種封閉思維:把好風景圈進去、“壟斷”觀賞權,才能保障自己利益不受損失。但這些景區似乎忘記最基本的道理:大好河山本就不是誰的私有物,具有天然公益屬性,人人有權欣賞。景區受委托進行開發并收取門票,目的是提供更好的服務提升自然景觀的價值,而不是借此將遠觀的游人排斥在外。事實上,一堵圍墻激起的不是游客買票參觀的好奇心,而是對景區“小家子氣”的反感,為了眼前利益而筑墻,也在游客心中筑起一面無形的“差評”墻。失去口碑與人氣,對當地旅游發展有害無益,這筆人心賬、長遠賬,筑墻擋景的景區應該算一算。
文旅融合進入2.0時代,旅游市場競爭激烈,人們對旅游體驗、服務質量的要求越來越高。景區生存與發展,不能指望人們獵奇嘗新的“一錘子買賣”,應以良好口碑帶來二次消費。眾所周知,杭州西湖“還湖于民”20多年,產生的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遠超門票價值。淄博燒烤花式迎客、誠信至上,說明尊重旅游市場規律,將游客體驗放在第一位,才能保持長久熱度。也有人認為,個別景區地處偏遠,經濟條件較差,開發能力不足,不得不倚重門票收益,與西湖、淄博不可同日而語。的確,各地經濟條件不同,旅游發展策略也不同,應該給予理解,但理解的同時也要強調底線與共識:“門票經濟”可以有,但不能以“壟斷”風景、破壞風景為代價;“門票依賴”可以破,突破舊思維、探索新路徑,哪怕“先天不足”也可以有所作為。
今年以來,各地文旅局長頻出奇招宣傳家鄉風景,一些名不見經傳的小地方因此“出圈”,一方面說明“先天不足”也可以有所作為,另一方面也提出“流量如何變‘留量’”的思考。這些思考,同樣適用于那些仍停留在“門票經濟”時代的景區。長遠來看,門票更應體現公共資源的公益性,讓游客愿意來、玩得好、留得下,最終靠的是優化旅游產品供給、提升旅游服務品質。譬如,因地制宜圍繞本土特色,打出食住行游購娛組合拳,刺激周邊配套消費升級。將門票免費作為“流量入口”,結合時下潮流,推出特色產品、特色玩法。借助文化賦能、場景營造和數字化轉型,不斷創新旅游業態和產品,開辟深度體驗空間。誠然,轉型不易,創新更難,但景區管理者應該意識到,越早主動轉型,越是未來可期。筑墻擋景思維落后于時代,景區發展不能再走回頭路了!(劉振)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