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的江西南昌,綠意蔥蘢,微風和煦。在南昌縣蔣巷鎮綠油油的稻田里,種糧大戶劉廷軍正忙著開展植保無人機“飛防”作業。伴隨著陣陣嗡鳴聲,無人機沿著稻田勻速飛行,霧狀的農藥均勻地噴灑至稻田中。
(相關資料圖)
“7月底,我把這片稻蝦田里的蝦全部賣掉,余下的種蝦養在田邊的溝渠中,田地改種了晚稻。”劉廷軍介紹,今年他承包了400多畝田地,僅養蝦一項,收入就達到了120萬元。
圖為南昌市南昌縣蔣巷鎮“稻蝦輪作”基地。 吳盼盼 攝近年來,南昌市在完成糧食早稻播種面積的基礎上,積極推廣“稻蝦輪作”模式,既能保證水稻生產穩定,又解決了小龍蝦養殖的場地問題,實現“一田多業”“一地多用”,是生態環保的綠色高效綜合種養模式。“用養過小龍蝦的田地種水稻,不僅提高土地利用效率,還減少了化肥用量,產出的大米味道也好。”劉廷軍說。
“稻蝦輪作”既創造經濟效益,又保證“稻糧滿倉”。在南昌縣蔣巷鎮,越來越多農戶嘗到“稻蝦輪作”模式的甜頭,種糧積極性不斷提高。
“可別小看一畝地那幾百斤小龍蝦,它們不僅能增加幾千塊錢收入,還能改良土壤結構,增加土壤肥力,減少農業污染。”蔣巷鎮種糧大戶劉獻全說,近幾年,他每年都有超700畝的田地采取“稻蝦輪作”模式并取得良好收益,成為周邊村民取經學習的對象。
今年以來,蔣巷鎮不斷提升稻田使用效率和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為村民探索致富增收新路徑。目前,全鎮實行“稻蝦輪作”的土地超過20000畝,預計在2025年將達到35000畝。
圖為南昌市新建區鐵河鄉“稻蝦共作”基地收獲的小龍蝦。(資料圖) 受訪者供圖除了“稻蝦輪作”,南昌市還積極探索“稻蝦共作”模式,實現環境和經濟效益雙贏。
南昌綠畬園農業發展有限公司是南昌市新建區鐵河鄉的綠色農業龍頭企業。這兩天,在該企業的“稻蝦共作”基地,企業負責人潘偉正忙著收割早稻。
圖為南昌綠畬園農業發展有限公司“稻蝦共作”基地。盧夢夢 攝“今年基地‘稻蝦共作’的面積有800畝,產小龍蝦近40萬斤,稻子將在8月底收割完畢。”潘偉說,為進一步提高種養效益,基地還盤活了1600畝水田進行“稻蝦輪作”,目前已全部完成晚稻種植。
“‘水稻+小龍蝦’的奇妙組合不僅促進農業增效增收,還為不少村民提供家門口就業的機會。希望能依托自身優勢,帶動周邊更多農戶走生態種養道路,實現穩定增收。”潘偉表示。(完)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