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隨著反腐敗力度的加大, 廣大群眾早已注意到了惡作為的腐敗。例如以權謀私、貪污受賄等等。但是對于不作為的腐敗,人們似乎認識不足,或者可能看到了,但沒有當嚴重的腐敗來整治。
所謂不作為的腐敗,是指應該做的不做,該辦的不辦,應該作為的而不作為。一項又一項的不作為相加,便造成整體效率的低下,并使整體效益“難產”。對于這種通過不作為或少作為來養尊處優的方法,群眾稱為“不作為的腐敗”。在各項工作中可以看到不作為的腐敗有以下表現:一是有權不用。也即不以權謀公。該作決策的不決策,該計劃的不計劃,該安排的不安排;不出壞主意,也不出好主意,閑置權力,造成權力浪費,使人民枉授齊權。二是有長不稱職,該盡領導責任而不盡領導責任,只知道以長為榮,官架十足,懶于盡職,群眾稱這類長官是“占了茅坑不拉屎”。三是有文件不辦,有政策不用。文山會海是一種極端。但凡山總有些零星果實可采,凡海也有一定鹽分可取。但每會只是照傳,每文只是照讀,開會與接文件,本來是某項工作的開始,但開完會,讀完文件之后,除了對個人有利的會去辦之外,其余全部不了了之。四是有人不用,有才不用,閑置人力,擱置人才,造成人力資源的嚴重浪費。任人唯親、用人為私,當然是一種腐敗,但是不能為公去兼容所有部署,不抓“人盡其才”工程,同樣也是一種腐敗。五是有公事不做,有大事不抓。一個星期五個工作日,真正用于辦公事的時間微乎其微,小的公事都辦不了幾件,大事就更不用說了。應抓的大事是什么?說是經濟,但虧損面越來越大;說是精神文明建設,但其自己的精神空虛、老打麻將、喝酒、娛樂等等。總之,精力空耗,時間空去,單位存在的問題永遠成堆。
不作為與無所作為,同屬一族。但也有區別。不作為的理論是“多做多錯,少做少錯,不做不錯”。其主要特點是有意做懶,有意不予行動;而無所作為,則多是無能,或方法不對、力不從心。
惡作為的理論是有權不私用,過期作廢。其表面現象是“勤”和“忙”,但勤里有私、忙中藏污。從本質上講,不作為的腐敗與惡作為的腐敗是同一祖宗;這就是私心作祟。但不作為的腐敗比惡作為的腐敗卻棋高一著。因為不作為的腐敗正是因為其不作為,幾乎處于“靜態”,因而更具有隱蔽性,也更具有欺騙性。不作為的腐敗,就其危害黨和社會的結果而言與惡作為相比難分高低。因為權、職、法與政策等等,是組織和改造社會的工具,人、時、物、資等更是耕耘社會,促進社會發展的主體和重要條件。如果說惡作為腐敗的種種表現是通過“辛勤耕耘”取得豐收之后的腐敗,那么,不作為的腐敗種種,就是放棄天時、地利、人和等條件,不耕耘、不生產,從根本上扼死了社會發展的源泉。他們連種子都不下,且不栽禾、不耕耘,當然不會存在失收的問題,自然不會出現豐收。
豐收后的惡作為腐敗,留下來的往往還有“殘羹剩飯”,而不作為的腐敗,所剩的只有荒田萬里、雜草叢生了。如此看來,惡作為的腐敗,我們要堅決反對,堅決治理,但不作為的腐敗,我們也絕不可輕視,也要堅決反對和治理。兩種腐敗都得以堅決整治,我們的社會才會更快進步和更高質量發展。
責任編輯:崔莎莎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