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嶺先鋒紅旗黨支部】系列報道之六十七——
威信水田社區黨委:黨建引領推動“沉浸式”紅色旅游
(資料圖)
走進扎西會議紀念館,重溫一段激情燃燒的歲月;探訪紅色遺址,尋找歷史留下的印記……近年來,昭通市威信縣水田鎮水田社區充分發揮獨特的紅色資源優勢,為干部教育、社會教育、學校教育提供紅色文化載體的同時,也進一步推動紅色旅游產業的發展。
威信縣水田鎮水田社區遠眺
挖掘利用紅色資源
威信縣水田鎮水田社區是紅軍長征進入云南的第一村,因處于云貴川三省交界處,素有“雞鳴三省”之稱。
1935年2月5日,中央紅軍從四川敘永石廂子進駐威信縣水田寨的花房子、高坎、芭蕉灣、樓上等地,在花房子召開了中央政治局常委會議,與大河灘莊子上會議、扎西鎮江西會館會議統稱“扎西會議”。
紅軍長征過云南紀念館
隨著扎西干部學院的組建,水田社區一些革命遺址遺跡也被列為現場教學點。為此,水田社區黨委對轄區紅色資源進行科學開發和利用。
“我們對水田寨中央紅軍總部駐地舊址等進行修繕,對紅軍走過的路進行了修繕并鋪上了石板。同時,還整合各種項目資源建成紅軍長征過云南紀念館、‘紅色記憶’主題餐廳等。”威信縣水田鎮水田社區黨委書記鄭紹均表示。
紅色記憶?主題餐廳
慢品人間煙火色,閑觀萬事歲月長。走進位于樓上村民小組的水田社區“紅色記憶·主題餐廳”,四方桌、長板凳、格子窗,與墻上的體現紅色革命的浮雕、壁畫相得益彰。
“餐廳取名‘紅色記憶·主題餐廳’,目的就是想讓游客在瞻仰‘花房子’等紅色革命遺址的同時,能夠感受今天的幸福生活來之不易。餐廳還依托紅色旅游主題,有紅軍餐、打糍粑等項目。”紅色記憶·主題餐廳負責人余應雄介紹說。
此外,水田社區還以“扎西會議”花房子會議會址為核心,緊扣發展需要,有效利用生態優勢、資源優勢,將紅色景點、自然風光、文化傳統、經濟作物種植等資源串聯融合,打造具有紅色文化傳承、觀賞價值和經濟效益的農文旅融合發展模式。
推動紅色生態旅游融合發展
“紅軍阿哥你慢慢走咧,小心路上就有石頭……”剛剛走進水田社區灣子苗寨,就聽到廣場上美妙的歌聲。
紅色教育宣傳墻
灣子苗寨是典型的苗族聚居村落,寨內自然景觀和歷史人文景觀較多,有生長千年以上的紫薇古樹,有歷經400余年風霜依然堅固挺立的“人字”形古墻、建于城堡式石墻平臺之上的“苗族老祖屋”、充滿神奇色彩的“仙人塘”、獨特迷人的“灣子飛瀑”等。
在灣子苗寨,還生長著一棵樹齡為1000余年的紫薇古樹,樹高40多米,胸徑超過1.6米,樹底有一小洞,洞內有水,常年不干涸也不會外溢。據說,當年中央紅軍軍委總部及軍委縱隊路經灣子苗寨時,就是在這棵被苗家奉為“神樹”的紫薇樹前宣傳紅軍政策、革命思想,苗族同胞們聽懂了紅軍的宣傳后,熱情地邀請紅軍喝苗寨“神水”,祝福紅軍早日打勝仗。
灣子苗寨是水田社區發展紅色旅游核心村子之一,為了配合扎西干部學院現場教學以及解決游客吃住問題,2012年社區黨委就鼓勵幾戶有條件的村民開農家樂。“一是為學員和游客提供吃飯的地方;二是也能拓寬村民增收致富的渠道。”鄭紹均說。
游客參觀學習
于是,在社區黨委的支持和鼓勵下,村民陶權成為全村第一批“吃螃蟹”的人。2012年,陶權一家在村里開起第一家農家樂。“我們主要是為扎西干部學院學員、游客以及來開展紅色教育的各單位等提供餐飲,年平均收入30余萬元。”陶權高興地說,每到節假日、周末前來就餐的游客更多。
此外,灣子苗寨還推出一些“打糍粑”、跳蘆笙、篝火晚會等游客參與或體驗的項目,以達到重現軍民“魚水情深”的效果。
“紅色文化是推動鄉村振興最好的營養劑、催化劑、黏合劑,水田鎮正充分發揮紅色文化優勢,持續改善人居環境,讓紅色文化與綠色生態有機融合,不斷增添美麗鄉村的文化厚度和生態靈性,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鄭紹均深有感觸地說。
云嶺先鋒全媒體記者 楊旭東 鄒鵬 通訊員 錢旺
責任編輯:李敏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