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作者:郭幼為
牡丹始載于兩漢成書的《神農本草經》。而直到明朝時才有人開始釋義牡丹之名,其聚焦點在對“牡”與“丹”二字的辨析。對“牡”字,明人陳嘉謨認為是“群花首”,即第一的意思,盧之頤解釋為“門戶樞”,含有重要的意思,以上二人雖解釋有別,但均認為牡字有實義。李時珍沒有解釋“牡”字,只是在解釋“丹”字之前說道,“雖結子而根上生苗”,清人仲昂庭也沒有解釋“牡”字,認為“子雖結仍在根上發枝分種”。當代植物學家夏緯瑛則直接認為“牡”字無義,“不加‘牡’字無以區別”。日本學者森立之則對“牡”字有兩種解釋,一種認為“‘牡’恐‘杜’訛”,為根皮的意思,杜丹即為“根皮之赤色也”,這顯然是在說藥用的牡丹;一種認為“牡”是“大丹美花之壯大”,顯然這是在說牡丹花。對“丹”字,明人陳嘉謨認為“系赤色象離,陰中之火能瀉”。李時珍認為“以色丹者為上”,盧之頤解釋為“英華色”,清人仲昂庭認為“丹”是“色紅入心”,日本學者森立之認為“丹”是“根皮之赤色”,“花之紅赤”,夏緯瑛認為是“根皮之赤丹”,以上對“丹”字解釋基本一致,即丹是赤色的根皮。當代藥材專著《藥材資料匯編》采納了李時珍的說法,指出牡丹“以色丹者為上,雖結子而根上生苗,入藥用其根皮,故名”。也列出了藥用牡丹與欣賞牡丹的不同,“藥用牡丹為其中之一,取其根皮即丹皮,與其他種類的牡丹,培植其花作為欣賞者有所不同(它不結子),開紅白兩種單瓣花(其他牡丹是復瓣花)”。
綜合牡丹之名的幾種說法來看,“丹”字的釋義基本無爭議,只是對“牡”字有分歧。其實,早期牡丹之名的解釋主要出自藥用,因為在很長一段時間里,以牡丹為首的觀賞類花卉文化還未出現。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