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來上海三年多了,眼看著幾家相聲園子開張,也眼看著他們關門,在上海開相聲園子實屬不易。”郭德綱弟子,相聲演員,上海笑樂匯相聲會館班主,高鶴彩說。上海笑樂匯相聲會館于2015年7月10日開張,這兩年多來場館、小劇場、社區演出累計230多場,上千人的演出累計7場,并在今年10月成功承辦了 “笑動魔都”大世界南北相聲文化藝術節。“兩年多來,我戰戰兢兢,如履薄冰,現在才總算覺得在上海站穩了腳跟。我能走上相聲這條路,純屬偶然,但好像又是命中注定的。”高鶴彩很是感慨,他覺得他最終能把相聲當作一份事業來做,完全是機緣巧合。
高鶴彩于1998年入讀河北經貿大學法律專業,由于是文娛積極分子,在校擔任了校學生會副主席,大學生藝術團團長兼曲藝部部長,在藝術團期間以表演相聲和小品為主,相聲主要是跟著錄音自學。當時藝術團搞得很紅火,經常在校內和校際演出,也偶爾接些商演。高鶴彩當時在學校也算得上是一位小名人,女朋友,也就是現在的妻子,那時是小他兩屆的校友,因為仰慕他而走到一起。盡管這樣,那時和在這之后的幾年時間里,高鶴彩從來都沒想過相聲會成為他的職業,乃至事業。會相聲就像會唱歌一樣,會唱歌不至于去當歌手。
大學畢業后,高鶴彩回到家鄉,進入廊坊市衛生防疫站,一個全額事業單位,在黨辦室從事宣傳工作,2004年借調到市衛生局紀檢監察室。當年,高鶴彩的一個高中同學從日本留學回來,兩人合開了一家牛排館,結果生意不是太好,就想著怎么去招攬生意,后面就想到不如搞些相聲節目,連玩帶吃的,吸引一些客人。這樣就聯系起了一位在大學時經常一起搭檔說相聲的師哥,這位師哥那時在北京工作,他就是現在德云社的張鶴峰。也就在那時,高鶴彩才第一次聽說郭德綱,聽說德云社,聽說他們很牛很火爆。在一個周末,高鶴彩受張鶴峰的邀請去德云社聽相聲,看完演出,張鶴峰說德云社招學員,他已經報名并被錄取了,下午還得上課。高鶴彩就在德云社的教室外的走廊等張鶴峰,這時走來一個老先生,問:“你怎么不去上課?”“我不是學員呀。”“那喜歡嗎?”“喜歡,大學就常說。”“那進去聽吧,就說是我說的。”就這樣,高鶴彩機緣巧合進入了德云社,后來他才知道這位老先生是張文順。
高鶴彩進入德云社學習后,他和同學合開的牛排館也隨之關門。這位同學不久就到上海發展,自己注冊公司做貿易,由于資金不夠,高鶴彩從家里湊了三萬元借給他。當時的高鶴彩遠沒想到,就是這三萬元,改變了他今后的人生軌跡。
高鶴彩就這樣周末在德云社學習,平時正常在廊坊單位上班。2006年入德云社“鶴”字科,2009年6月13日正式拜師郭德綱。演出也越來越多,每天在北京和廊坊兩地跑。直到2014年,高鶴彩感覺自己發展到了瓶頸期,廊坊的工作也是食之無味,棄之可惜,人開始懈怠起來。這時之前和高鶴彩一起開牛排館,現在在上海開貿易公司的同學,把生意做得風生水起,幾次勸高鶴彩來上海發展,并要把當初高鶴彩借給他的三萬元折成股份。高鶴彩想想覺得也行,就先去上海看看兩年,換個環境試試。于是就跟師父郭德綱說了情況,郭德綱說:”也行,出去闖蕩闖蕩吧,不行再回來。”
于是,高鶴彩在2014年辭掉了工作,來到了上海,負責貿易公司的一個新項目,花王紙尿褲的推廣銷售。等真正來到了上海,不說相聲了,總感覺像是失去了什么,于是周末就到上海的幾家相聲會館客串演出。由于南北方相聲的差異,高鶴彩覺得他的相聲理念和其他的上海相聲演員有所不同,道不同不相為謀,但是卻無法割舍對相聲的摯愛,于是他決定自己創辦相聲會館。高鶴彩跟郭德綱說了想法,郭德綱說:“那到時咱們德云社如果要在上海開分社,你要怎么弄?”高鶴彩說:“沒事,師父,您要開,我就關了。”
于是在2015年上半年,高鶴彩把賦閑在家的師兄弟韓鶴曉叫到上海幫忙籌備成立事宜。當時恰逢劉鶴春在南京演出,過來上海玩,幫忙取了“笑樂匯”這三個字,寓為:高堂滿座,滿園喝彩。繪聲繪色,匯笑匯樂。”“高堂”既表示觀眾是衣食父母,又為演出場所的意思,其中“高”字加上“喝彩”又為班主的名字“高鶴彩。而最后一句“匯笑匯樂”畫龍點睛,即為“笑樂匯”。
經過公司注冊,定場所等事宜,2015年7月,上海笑樂匯相聲會館正式運作。剛成立之初,包括高鶴彩自己,整個會館也就兩三個固定演員。然后場所幾經變遷,最終今年年初在黃浦區方浜中路235號的相爺府茶樓的四樓安頓下來,每周六下午和晚上固定演出兩場,同時也在相爺府的五樓提供包場演出服務。高鶴彩說,其實他在更換場所之際,同時也是在幫德云社物色場所,礙于場地大小和合作條件,一直未能找到合適的地方,所以目前德云社未能在上海成立分社。高鶴彩表示,如果上海有愿意和德云社合作的場館,且場地足夠大,可以聯系他洽談。
上海笑樂匯相聲會館成立兩年多來,除了堅持每周的小劇場演出,也定期到社區和學校舉辦公益講座和演出,2015年12月相聲會館就被中國宋慶齡基金會表彰,同時高鶴彩本人被授予“公益形象大使”。相聲會館從2016年起就開始承接上海市政府的文化演出配送服務,并且《郭德綱弟子高鶴彩相聲專場》在2016年上海市民文化節公共文化配送產品設計大賽中入選“百強公共文化配送創新產品”。
高鶴彩表演風格火爆,時代感強,擅長戲曲、歌曲演繹,笑料多、包袱足,同時也貼近上海生活,是海派相聲的代表人物之一。他也擅長創作,創作了《甲方乙方》、《魔術達人》、《文武雙全》、《快樂節奏》、《哈利波特》、《自由飛翔》、《魔都狂想曲》、《請你吃飯》和《我的旅游生活》等作品。
尤其值得高鶴彩驕傲的是,上海笑樂匯相聲會館今年和上海大世界合辦了2017“笑動魔都”大世界南北相聲文化藝術節。本次藝術節以‘年輕、跨界、有趣’為核心,鼓勵創新意識,挖掘中青年相聲演員中優秀作品,探索非遺傳承新途徑。” 藝術節匯聚了北京德云社、北京大逗班、蘭州德藝坊、銀川硯家班、蘇州一笑堂等十幾個曲藝班子,其中不乏馮闊洋、楊鶴通、孫鶴寶、于鶴真等大家喜聞樂見的德云社演員,以及在年輕人群中熱度頗高的北京大逗班子李寅飛、葉蓬,2016年“我為喜劇狂”總冠軍董建春、李丁等知名度頗高的演員。藝術節分為開箱季、行云流水、封箱季三個階段,精彩的相聲專場于10月底、11月底和12月底輪番上演,熱度貫穿一個季度。
笑樂匯目前有固定演員十幾名,其中有于文藻的徒弟,上海唯一的一位文字輩相聲演員張曉陽與高鶴彩搭檔,德云社相聲演員史愛東的徒弟鄒文勝,德云社相聲演員鄭好的徒弟王瑞,另外還有高鶴彩帶的學生張聿、楊磊、霍星辰、劉夢可、方佳煒、張政、申韶華、張之灝、李亞彬等。高鶴彩說,之前主要是零星帶了些學員,從今年6月份起開始和靜安區文化館合作舉辦笑樂匯相聲公益培訓班。該培訓班每周六都在持續上課中,凡有興趣的相聲愛好者都可以免費來聽課學習。
當談到郭德綱時,高鶴彩很是激動。高鶴彩說:“沒有我師父,就沒有現在相聲行業的繁榮發展,也沒有我高鶴彩的今天。當我離開德云社,包括之后創立笑樂匯,很多人都在準備看笑話,覺得我們會師徒反目。問題是我啥大事都跟師父匯報,師父從來沒有要求我們要這樣那樣的,有事吱一聲就行。”高鶴彩沉默了一會說:“我師父當時也是從底層一步一步起來的,我覺得,他其實是很孤獨的。我們和師父在一起的時候,更多的談的是業務,相聲技巧等,談心其實不多。但有事或有隔閡該匯報就得匯報,我覺得很多事情在于溝通,哪怕是一句話的事情,有了溝通,就沒有后來的很多事情了。有了事情總不能叫師父主動跟我們溝通吧?記得師父曾說過一個段子,說在美國修鐵路挖地道,從兩頭分別挖,結果兩頭不交匯,修成了兩條鐵路,看似結果收了兩份的錢,但是這兩條平行,永遠不相交。我們要的就是讓它們相交,對接,這就是溝通。”
目前貿易公司的業務日趨穩定,發展勢頭良好,高鶴彩把它交給員工打理,自己的主要精力則放在相聲會館這邊。高鶴彩說:“貿易公司這攤,我只把它當作一份職業,而相聲這塊,則是事業。今天我看到一個新聞,中興通訊一個四十歲的員工跳樓,人生苦短,且行且珍惜,沒有過不去的坎。我差不多三十歲才接觸相聲,明年就四十歲了,事業總算是有了起步,一般人是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而我呢,三十入門,四十而立。立不立的,只是一個說辭,能給大家帶來快樂,我就有成就感。”
最后高鶴彩表示,對上海的相聲市場充滿信心。上海相聲市場的潛力非常大,就看怎么做,這也是一個逐步培養的過程,因為現在南北融合這么密集,普通話這么普及,如果還做不起來,就是底子不好或者發展思路有問題了。(作者 余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