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道洗練,商海浮沉
但終有些地方依舊柔軟
當浮華歸于平淡,人生,需要一方江南
絕憐人境無車馬,信有山林在市城
華夏士人自骨子里篤信“心”的力量,心之所在,意之所存,任如何處尊居顯仍需一方精神歸所。廈門島東北五緣灣,背山面海環抱內灣,緊鄰機場、東通道、環島快速線及輕軌規劃,四面通達八方聚匯,凝聚了整個廈門島的人文精粹,而建發央璽于此人境結廬,在紅塵喧囂中為居者開辟一座隱世桃園。
福建好古,建發央璽憑古為趣。位于成都市高新區萬象南路199號中海九號公館商業樓7棟401的賽肯思景觀,從“桃花源”的意境出發,借鑒傳統山水園神韻,將“居山水之間”的傳統處居思想與“出則繁華,入則幽靜”現代人居追求完美糅合,探索古典園林在當今時代的全新演繹。
“門上起樓,象城堞有樓以壯觀也。
——《園冶》
古人建院,以門上有樓為貴,門樓是主人身份的象征,也是園林氣魄的顯現。遠觀央璽,便見門樓似城關矗立,兩側高樓如山,夾出遠天一線。門樓前大廣場與天空呼應,上刻古典祥瑞云紋,人行其上如踏云端,廣場中央以鏡水巨石壓景,石破天驚的雄渾意境狂放而出。門樓前遵古制立一對貔貅衛守,成瑞獸踏祥云之勢,莊嚴尊貴,讓業主體驗古代名門大戶登堂入室的顯赫與超然。
入得門樓,超然世外,兩行風雨連廊環繞負一層水簾洞天。兩層涌泉池間流水潺潺而下,如山泉靈澗,洗盡塵埃。洞天正前有一亭名“高山流水亭”,庭前枯山跌水,石獅獻瑞,將人正式引入園中世界。
“石令人古,水令人遠,園林水石,最不可無。”
——《長物志》
過高山流水亭之清幽,便見鏡月潭之靜謐。三寸鏡水似古井無波,水上群石堆磊,疊水下泄,將景園內外巧妙分割,不放一絲俗氣入內,將心清靜安放。潭底不同于傳統石板貨卵石鋪裝,而以瓦片累疊而成,清古深幽,悄然彌補因地下室頂板承重限制造成的石景不足。
此時從外及內,視野驟變,由窄及闊,暗應《桃花源記》中武陵人初見桃花源之境。此空間變化,景由步移,境由心轉,為傳統造園法中移步異景之法的現代應用。
“池上理山,園中第一勝也。”
——《園冶》
若言園林如城,那么一城出色半城湖水。水,是園林的靈性。繞過凈月潭,尋小徑復行數十步,又見一方月洞門。門內框住幾分山巒一潑湖水,有時水上薄霧輕起煙波攪動,令人如置蓬萊仙境,若夜晚閑游皓月當空,天上的月色映下在湖中三分。正是設計師仿西湖三潭印月所造的碧潭映月。
沿碧潭兩側折橋漫漫行過,至潭西梧竹幽居亭。亭上沿用傳統飛檐斗拱,亭中四面由月洞墻圍攏,面面景色不同,框盡園中精粹。溶溶月色,瑟瑟風聲,靜擾一塌琴書,動涵半輪秋水,如詩如畫美不勝收,然心早已神游天外,似有仙人撫我頂,結發受長生。
“極目所至,俗則屏之,嘉則收之,不分町疃。”
——《園冶》
古法造園巧于因借,直至今日景觀設計亦是如此。先有建筑,然后再造景觀,可以說也是借景的一種。但不是所有甲方建筑都可以入景,而且有時即難避掉,又難遮擋,又該如何呢?
行至園末,每入戶前皆有門廳,廳內栽中竹樹,上開天窗,下鋪枯山水,營造出風搖竹動山水不驚的東方禪趣。隨風雨廊過門廳,穿過樓間小路,直對23.5*6米的配電室墻體。墻體與整體園區風格不符,又因其尺寸,避無可避,遮無可遮,若放任此處則成一園敗筆。
賽肯思設計師匠心獨運,突破傳統思維限制,破墻造壁,在配電房墻體中央建造一面6*6米對景墻,上雕雙獅爭繡球的祥瑞圖案,將建筑局限變廢為寶,在傳統造園法上更進一步。這種精神正如中華千古儒生國士,篳路藍縷,步步向前的不懈追求,方能以今勝古,薪火不絕。
至此,傳統中式園林融入現代高樓居所,隱于市井又超然紅塵,將一方江南在此安放,為廈門名人雅仕筑起一座心的禪居。
項目概況
業主單位:建發集團
景觀設計:成都賽肯思創享生活景觀設計股份有限公司
項目規模:總面積 26030㎡
項目地址:廈門金山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