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占地約300平方米寧都縣融媒體中心辦公大樓
圖為寧都縣融媒體中心虛擬演播大廳
1月10日,一幅新媒體作品《重磅消息!我縣小布鎮張翠華榮獲“中國好人”!》用微信H5的格式,以互動、有趣的表現形式迅速在寧都縣廣大干部群眾朋友圈轉起,并迅速“霸屏”。類似的原創作品還有很多,寧都縣融媒體中心從相“加”到相“融”一年多來,熟練運用云直播、VR、H5等新媒體表現形式,融合當地報紙、電視、廣播等傳統媒體,把寧都故事講得“有滋有味”。
一個縣級融媒體中心,是如何融合的?帶著好奇心,1月11日,記者驅車前往寧都縣,探訪這個縣級融媒體中心。
體制創新:打通媒體融合的“任督二脈”
2016年9月19日,寧都縣融媒體中心揭牌儀式舉行。寧都將縣委報道組、縣電視臺、縣廣播電臺、縣“兩報”(今日寧都報和寧都手機報)編輯部、“今日寧都”微信公眾號、“寧都發布”政務微博、“掌上寧都”客戶端統一整合,組建成縣融媒體中心。
2017年10月16日寧都縣融媒體中心辦公大樓(該辦公大樓原為梅江派出所辦公樓,后劃撥給融媒體中心)正式啟用,順利實現了縣內媒體人員的合署集中辦公。
記者了解到,寧都縣融媒體中心現有工作人員66名,設有總編室、行政部、新聞部、專題部、制作部、技術部、市場部和前端部8個部門。該中心的大部分工作人員是從當地報道組、電視臺、電臺和“兩報”編輯部整合而成的。工作人員的工資、績效也是原單位發放,而寧都縣融媒體中心這個機構暫時沒有正式編制。雖然合署在一起辦公,但是人員怎么管理?工作怎么協調?如何保持和提高工作效率?如何提高員工工作積極性?而機構設立存在改革成本高,新單位必須“設一撤一”、人員編制緊缺、經費申請困難等情況。這些均涉及到諸多體制和機制問題,這些疑問也引起了許多媒體同行的思考。
寧都縣委、縣政府在籌備成立融媒體中心之初就清醒地意識到:媒體融合不是簡單的平臺相加,而是系統性的深度相融。如何深度相融?牽頭負責融媒體建設的縣委常委、宣傳部長李少剛大膽探索,打出一系列組合拳。
從體制改革創新入手。2017年初,寧都縣在江西率先成立了縣宣傳文化黨工委,加強黨管意識形態、黨管宣傳、黨管媒體職能作用。縣宣傳文化黨工委統管縣委宣傳部、縣委報道組、縣史志辦、縣文聯、縣文廣新局、縣廣電新聞中心、中央蘇區反“圍剿”戰爭紀念館等7個單位黨組織及下屬單位黨組織。黨工委書記由縣委常委、宣傳部長兼任,副書記、委員由相關單位負責同志兼任。
黨工委除了統管全縣宣傳思想文化工作,重中之重就是加強縣融媒體中心組建。黨工委書記兼任中心主任和總編輯,靠前指揮、統一管理。縣融媒體中心“三重一大”等工作,必須經過黨工委會議討論決定。每個階段特別是重大新聞、選題策劃列入每月黨工委例會重要議題,縣融媒體中心編委會全體成員列席會議,明確近期關注熱點,下達當月新聞宣傳尤其是對外宣傳目標任務,并在下一月黨工委會議上交賬督查。
體制創新打通了媒體融合的“任督二脈”。黨工委的成立,高效推動了縣融媒體中心的運營。黨工委堅持從本縣實際出發,經前期反復調研和思想動員,在不增設機構,不改變原法人單位設置、保持財務獨立,人員工資來源、編制、職級保持不變的前提下,整合縣內各家媒體單位一線新聞采、編、播人員集中辦公。打破原有媒體資源分散、各自為戰的現狀,在新聞業務上,實行稿件、人才、設備等統一調度、資源共享,從而大大減輕了機構改革調整所帶來的成本和動蕩,切實從新聞媒體業務上高效率融合。
技術創新:開發“媒資共享系統”組建新聞生產“流水線”
新媒體環境下,如何搶占輿論的主導權?融媒體中心成立后,人員融合在一起了,如何運用新媒體手段牢牢把握輿論主導權?深度融合的又一問題擺在李少剛面前。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寧都縣融媒體中心利用廣播電視制播能力建設項目,對廣播電視設備進行數字化升級改造,建成電視虛擬演播廳、調頻廣播直播間、非線性編輯系統等,通過技術設備的創新升級,完善新聞作品采、編、制、播的水平。在此基礎上,寧都縣融媒體中心自行開發了“媒資源共享系統”,建立一條新聞生產的“流水線”。
傳統新聞生產存在各媒體平臺各自為戰、資源浪費、重復勞動現象。從事多年新聞采訪工作的寧都縣委報道組工作人員黃梅芳告訴記者,以前寫新聞,自己要挖線索、拍照片、找素材,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和人力。現在,通過“媒資共享”系統,各媒體記者登錄該系統的帳號,拓寬了新聞線索來源,共享新聞資源,根據各平臺屬性進行編寫加工,節約了大量的時間,提高了工作效率。黃梅芳介紹,由于和媒體同行在一起辦公,相互之間的交流、協助的機會也更多了。
寧都縣融媒體中心制作部新任主任陳誠向記者介紹,他1999年退伍轉業到寧都縣電視臺工作,長期從事后期制作這一崗位,節目制作后,播出平臺主要是電視臺這個單一平臺。如今,他和團隊制作的大量電視節目和專題,不僅可以在寧都電視臺播出,還可以通過寧都新聞微信公眾號、掌上寧都APP以及“云直播”等平臺播出。雖然工作量增加了不少,但是所制作的節目關注度更高,影響力更大了,個人覺得自己的努力更有價值。
內容創新、傳播創新:把“寧都故事”講得“有滋有味”
在互聯網時代,特別是自媒體日益發達的今天,一方面新聞傳播呈現出人人傳播、多向傳播、海量傳播的特征,另一方面受眾需求越來越多樣化,參與意識越來越強,思想觀念越來越多元。那么在這個信息充沛的新媒體時代,傳遞的內容重要還是傳播的手段重要呢?
深度融合后,在縣委、縣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李少剛在內容創新、傳播手段創新上繼續探索。
要將大道理講得“可口可樂”。寧都縣融媒體中心緊扣縣內中心工作、寧都的特色亮點和階段性節點難點工作,圍繞該縣脫貧攻堅、招商引資、“六大攻堅戰”、鄉風文明、鄉村環境綜合治理、旅游開發、特色小鎮、寧都地方人文歷史文化等方面內容,全方位、多緯度、深層次宣傳推介寧都。邀請市級以上主流媒體到該縣開展“六大攻堅戰”、作風整治、“喜迎十九大、學習宣傳貫徹十九大”等集中采訪,發揮廣大媒體的創造力和影響力。同時,制作播出“砥礪奮進攻堅突破”、“精準扶貧——寧都在行動”、“突出打好六大攻堅戰”、“振興發展、攻堅前行”、“改作風提效率促發展”等專題節目近20個,同步制作H5和視頻直播“寧都道情”十九大宣講、特色小鎮、臍橙開摘等節目各10期,每期瀏覽點擊量高達七八萬人次,讓新聞宣傳的形式有趣、互動、有參與感。把“寧都故事”講的“有滋有味”。
“酒香也怕巷子深”,再好的內容也要有人欣賞才有價值。在“掌上寧都”手機客戶端,云直播、VR看寧都、H5展示、云社區、電視臺電臺同步收看收聽等新技術手段運營一應俱全。寧都縣融媒體中心充分運用新媒體傳播的諸多特點、優點。黨工委交辦重大新聞選題策劃,經總編室制定采訪任務、新聞部派出記者采訪、記者采寫稿件、總編室審核稿件(通稿)后,通過“中央廚房”相關管理系統共享新聞素材和稿件,再制作生成適合各類媒體刊發的稿件,經責任領導審簽后分別在各類媒體平臺刊發,最后將各大媒體刊發的內容集中鏈接在“掌上寧都”客戶端進行推送,使節目生產中的策劃、采集、制作、編排、傳播等各個環節無縫連接、實時互動,實現了“一次采集、多種生成、多元傳播”。
談到媒體融合的困難與問題,李少剛表示,寧都的媒體融合發展雖然有了良好的起步、重大突破并取得了初步成績,但人才、技術及資金上的缺乏也日益凸顯,如何充分調動、激勵員工積極性、創造性,創新體制機制,進一步融出“活力”,寧都縣融媒體中心將繼續探索媒體發展新模式、打造融媒體縣級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