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社交力量進入三農領域后,便催生出巨大能量。
日前,拼多多發布的《2017拼多多扶貧助農年報》顯示,其通過3億用戶社交接力的方式,精準鏈接起了農民與消費者,僅在一年時間內便催生9億多扶貧訂單,闖出了精準扶貧的“拼多多模式”。
與傳統電商扶貧的最大區別是,“拼多多模式在供給端,通過C2B預售聚集海量訂單分拆給產區,精準到貧困戶,并提高流通效率;在需求端,3億用戶接力分享的社交力量,讓農貨訂單實現裂變式增長。更重要的是,拼多多一邊解決全國各地農滯銷,一邊扶持新農人闖出品牌,實現了應急扶貧與長效“造血”的融合發展。
有分析認為,在原來的 “開店扶貧”模式中,農貨只能等待被動搜索,大量投入變為沉沒成本。而拼多多模式通過3億用戶社交分享,主動帶動貧困地區農貨銷售,為電商扶貧提供了參考經驗。
社交接力,幫農貨訂單裂變式增長
2017年底,陜西乾縣74歲的鄭志龍老人,因家中320斤梨只買了10元,被人民日報、中央電視臺等多家媒體關注。
拼多多愛心助農團隊在看到后,當即拍板要一幫到底。就在了解到老人身體較差、家庭情況困難后,決定聯合商家以高出市場價格1倍,即1元/斤的價格,全部買下其家中的1.5萬斤梨。與此同時,拼多多將“鄭爺爺的梨”放在APP的醒目位置進行推廣,為其提供價值上萬元流量支持。
就在一周內,“鄭爺爺的梨”全部售罄,并且拼多多愛心助農團隊還與商家承諾,在今后將優先包銷老人家的梨子。
在過去的一年中,拼多多已經幫助成千上萬個“鄭爺爺”解決銷路問題——上線第一天就賣出1.5萬斤華山腳下青皮核桃,月累計銷量超70萬斤;山東蘿卜一周銷售20萬斤,為老鄉創收40萬元;支持四川雅安災后重建,“雅安蒙頂山紅心獼猴桃拼單活動”日銷3000單……拼多多平臺上這些驚人的數據,展現了社交電商精準扶貧、快速響應的巨大動能。
業內人士分析認為, 傳統電商沿用的網店扶貧模式中,農貨只能等待被動搜索,大量投入都是沉沒成本。而拼多多模式通過“邊逛邊買”的場景式消費,將更多貧困地區的農貨主動呈現給消費者,借助3億用戶人人接力式的社交分享,幫助農貨訂單“零成本”裂變增長,舉手之勞完成公益扶貧。
中國社科院中國社科評價研究院院長荊林波則表示,與傳統電商相比,社交電商能將同類興趣的細分顧客聚集,以體驗和內容營銷來打動消費者,“特別是它能夠下沉聚焦到三四線城市乃至農村市場,這些特點都可以在精準扶貧中有效發揮作用。”
精準訂單,扶持起更多“小農”
事實上,在大數據精確指引的基礎上,“拼多多模式”還通過預售制提前聚起海量訂單,優先包銷貧困戶家中農貨,實現了在田間地頭“邊收單、邊發貨”。
2017年8月末,新疆庫爾勒香梨迎來豐收季。但庫爾勒市西尼爾鎮貧困戶買買提艾力·買買提卻遇到了銷售難題——家中種了18畝香梨地,家里11口人就靠著這香梨地的收成過生活。但由于行情低迷,十多天中沒有一個老板上門收購。
就在買買提和村里的梨農為銷路發愁時,拼多多助農團隊聯合 “以果感恩”品牌負責人張銀杰,帶著在平臺上預售收集的3000噸的香梨訂單來到村里,幫助全村的梨農打通了銷路。同時,雙方還以高于市場價收購并包銷村里3戶貧困戶的香梨,為每戶帶去了8萬多元的銷售收入。
“我們平均每天要在拼多多上銷售5000多單,每天20多輛車迅速將香梨發到北上廣地區。”張銀杰介紹說,在拼多多平臺的大力扶持下,在高峰期共幫助當地賣掉95萬斤庫爾勒香梨,為許多梨農解決了燃眉之急。
拼多多愛心助農負責人介紹說,這種預售訂單、精準覆蓋貧困戶的方式,已經是拼多多模式的常態化操作。“提前聚集起幾十萬斤訂單量,再拆分到具體的主產區,讓農戶可以實現在田間地頭邊收單、邊發貨。一方面能夠縮短了流通周期減少損耗,保證消費者的收貨品質。另一方面,也能通過以銷定采的方式,指導農戶優化種植結構。”
中國流通三十人論壇(G30)專家、北京工商大學商業經濟研究所所長洪濤認為,預售制是精準扶貧的一個重要的形式,也是現代供應鏈的起點,它可以讓農戶明確種植(養殖)什么、種植(養殖)多少、什么時候上市,從而能夠做到供求精準對拉接,實現現代供應鏈的實效。
“拼多多的這種模式,能夠賦予農業供應鏈新內容,讓多方主體進入供應鏈并且共同完成整個供應鏈的活動,可以提高供應鏈的有效性。”洪濤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