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6日,由中國經濟網、中科院預測科學研究中心共同舉辦的2017“中國時間”年度經濟新聞盤點暨頒獎盛典在北京舉行。
通過網友投票和專家評選,現場發布了2017“中國時間”年度經濟新聞盤點十大榜單,同時,遴選出一批在就業、增長、創新、扶貧、脫貧五項上有卓越貢獻的先進典型企業。拼多多憑借在助農精準脫貧上的優秀成績榮獲“脫貧優秀獎”。
圖為:拼多多獲“脫貧優秀獎”
“消費扶貧”促農增收
3億用戶接力產生9億扶貧訂單
近年來,在精準扶貧戰略思想的引領下,拼多多積極開展助農扶貧活動,通過創新C2B預售制模式、深入供應鏈培養新型職業農民等,在730個國家級貧困縣,扶持起4.8萬商家,幫助農貨搭上社交電商“高鐵”,助農增收。
“農村市場是拼多多非常重視的市場之一,相對于工業品下行,農村市場更需要的是解決農民增收、農業發展、農村穩定。”拼多多副總裁葛爽表示,作為依托于社交起家的電商,拼多多在推動農業發展上有著天然優勢。
圖為:陜西華陰郵政滿載青皮核桃發往全國各地
1月29日,拼多多發布的《2017拼多多扶貧助農年報》顯示,2017年,拼多多共投入34億元,全年催生了9億多扶貧訂單,幫助全國農戶銷售183.4萬噸農貨。
2016年底,國務院扶貧辦牽頭聯合15個部委出臺了《關于促進電商精準扶貧指導意見》,首次提出“消費扶貧”概念。相對于應激式的扶貧,更重要的是打通農產品上行通道,建立與需求側的暢通渠道。
依托于社交電商的創新模式,拼多多相繼開展了“愛心助農”“以拼代捐”等扶貧項目,通過3億消費者人人接力、舉手公益的社交力量,精準鏈接起貧困戶與消費者,既滿足了消費者購買原生態、綠色產品的需求,又達到貧困主體增收脫貧的扶貧方式。
深入供應鏈培養新農人
“拼多多模式”指引精準扶貧
作為電商后起之秀,拼多多在電商下鄉進程中,也探索出了獨特的“拼多多模式”,帶動近5萬返鄉創業青年,摸索幫助更多小農“觸網”,通過平臺優勢深入到農業供應鏈體系,不斷幫助農民降低運營成本,提高供應鏈效率。
“以果感恩”創始人張銀杰,就是在拼多多平臺孵化出的一名新農人。去年,在拼多多的數據指導下,他與庫爾勒簽訂3000噸香梨訂單,并上門包銷3戶貧困戶家庭香梨的事跡,獲得了新疆日報、庫爾勒市政府的集體點贊。
“拼多多等社交電商通過扶持新農人,提升農村勞動力素質,促成農業產業鏈的‘造血’,抓住了精準扶貧的核心。”中國社科院中國社科評價研究院院長荊林波表示, 精準扶貧的根本是讓農民具備自主經營、自力更生的能力,拼多多的做法值得關注與大力推薦。
拼多多方面表示,2018年,將繼續發揮社交電商效能,不斷加大資金、技術和智力支持力度,扶持更多新農人,幫助貧困地區建網點、暢物流、抓培訓、促上行,讓貧困群眾共享電商發展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