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這曾是人們對農民的傳統印象。但在新時代,伴隨著農業現代化的不斷發展,農業正煥發出新的生機和活力,農村越來越成為大有作為的地方,“農民”一詞也逐漸從“身份”轉變為“職業”,一批新型職業農民脫穎而出。
2月6日,記者走近石家莊市欒城區天亮種植專業合作社理事長趙軍海,聽他講述作為一個新型職業農民近些年的獲得感,從其身上感受發生在我省農村的喜人變化。
讓種地更有干頭
——澆地不拿锨、噴藥不進田、種地不跟耬,農業生產方式轉變了,農民也能輕輕松松掙錢
來到欒城區柳林屯鄉東牛村天亮種植專業合作社,寬闊的院落兩側停放著一輛輛現代化農業機械。
“這是玉米深松全層施肥精播機,它集機械深松、多層施肥、免耕播種等多道工序于一身,種植的玉米長勢旺、抗倒伏、產量高。”趙軍海說,他在2013年就購買了這種先進的農業機械,大大提高了效率,讓種植玉米更輕松。
趙軍海就是東牛村人。1987年,他從當時的欒城縣高級農業中學畢業后,有幸被中科院欒城185試驗站(現更名為“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農業資源研究中心欒城試驗站”)聘為果樹技術員,成了一名合同工。“我的青春年華還是應該和土地在一起。”2000年4月,掌握了一定農業生產技術的趙軍海回到東牛村,重新成為農民。
回憶當初的選擇,趙軍海仍然感到很自豪。“這些年,我們的農業種植專業合作社解決了‘誰來種地’‘怎樣種好地’等問題,在農村實現了集約化經營、規模化生產、社會化服務。”指著院子里的新型農機和新型復合肥,趙軍海對記者說,現在的農民,僅僅懂得“糞大水勤”等傳統農業種植知識已經不行了,要從種地的辛苦中解放出來,農民必須懂技術、善經營,把種地當成一種職業,而不只是謀生的手段。
在新的農業生產條件下,農民這種職業變得有干頭了。
目前,東牛村絕大多數農田被天亮種植專業合作社和另外兩個農業種植專業合作社通過土地流轉和托管半托管等方式經營。在東牛村,通過農業合作社,農民們開展了農資連鎖配送服務,組建了農機服務隊,建立了病蟲草統防統治服務網絡,還進行了糧食儲存加工服務。在合作社從事農業生產的老鄉們,澆地不拿锨、噴藥不進田、種地不跟耬,基本做到了和城里人一樣按時上下班,輕輕松松掙錢。
2015年,通過欒城區農業局農業技術推廣中心的培訓,趙軍海拿到了新型職業農民資格證書,成為欒城首批新型職業農民中的一員。他說,將來在合作社工作的老鄉們都要參加培訓,做合格的新型職業農民。
讓鄉親更有賺頭
——僅天亮種植專業合作社就經營耕地1.3萬余畝,每年帶動農戶增收585萬余元
同樣的土地,傳統農民和新型職業農民種地的結果大不相同。
47歲的張村村民楊建國有8畝土地。以前,他自己種地,一年忙到頭也就收入幾千元,日子過得緊巴巴。“播種、施肥、澆水、收割……都要自己干。”但楊建國對這種狀況并不滿意,他要改變現狀。2015年,楊建國將8畝土地全部流轉給合作社,每年僅流轉費就有1.12萬元,加上在合作社上班所得工資2.16萬元,他每年能收入3萬多元,比之前增收2萬多元。
楊建國是入社社員增收的一個縮影。欒城鎮聶家莊村種植大戶梁玉強,更是對趙軍海豎起了大拇指,“種普通小麥,每畝毛收入1000元。2016年接到合作社訂單,改種紫優5號彩麥。2017年麥收時彩麥品質好產量高,每公斤4.5元的收購高價使每畝地的收入達2700元。”
“多虧了趙軍海的指導,僅50畝紫優5號彩麥就增收了8.5萬元。”梁玉強高興地說,去年秋種時,他又擴種了50畝紫優5號彩麥。“跟著老趙錯不了”。梁玉強說。
“土坷垃”變成“金疙瘩”。趙軍海不僅帶領廣大社員在土地上掘金,還將大量農戶從土地中解放出來,使他們獲得穩定的土地收益和再就業機會。
目前,天亮種植專業合作社的業務輻射欒城區5個鄉鎮26個自然村,覆蓋47個合作社、種植大戶,涉及農戶3000余家,經營耕地1.3萬余畝,建有2個種植基地和1個育種基地,每年帶動農戶增收585萬余元。
天亮種植專業合作社還注冊了“天亮”和“沐宸”兩個商標,實現一社多村、一社多地、一社多民。“帶領廣大農民共同致富,我成就感倍增,勁頭更足了!”趙軍海說。
讓農業更有奔頭
——延長農產品產業鏈,提升農產品附加值,從土里刨出更多“金子”
“老趙,我是北京的馬坤,再買40袋紫面粉送親友。”
“老趙,紫面粉和小米各來100袋當作員工的福利。”
……
采訪期間,趙軍海的手機不時響起,大多是訂貨的。他們口中所說的“紫面粉”是紫優5號全麥粉。
一袋5公斤的普通面粉售價20元左右,而同樣重量的一袋紫優5號全麥粉售價卻達80元!
紫優5號面粉的前身紫優5號彩麥,是由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農業資源研究中心歷時10年培育的優良稀有品種,具有“來自野生、非轉基因”的特性,富含鐵、鋅、鈣、硒等微量元素,其富含的花青素具有較強的抗氧化功能,受到越來越多人的青睞。
目前,天亮種植專業合作社種植了1000多畝的紫優5號彩麥。在正常管理情況下,彩麥的效益是普通小麥的4倍。趙軍海說,合作社正在拓寬銷售渠道,準備借助電子商務平臺,將社員生產的綠色農產品銷得更遠、更好,尋求更大的發展。
2018年,趙軍海和社員們把目光投向了更廣闊的市場。趙軍海打算今年把彩麥作為一個產業去經營,打造名牌產品、拳頭產品,通過彩麥增加農民收入,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出把力。
下一步,合作社繼續走一二三產業融合之路,以紫優5號全麥面粉深加工為主線,帶動小米、大豆等農產品深加工和銷售,延長農產品產業鏈,與農業體驗觀光旅游相結合,進一步提升農產品附加值,從土里刨出更多“金子”。
新型職業農民讓農村生機勃勃。記者從省農業廳了解到,通過培訓、考核認定,像趙軍海一樣愛農業、懂技術、善經營的新型職業農民,目前在我省已有10.36萬人。一支適應現代農業發展的新型職業農民隊伍初步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