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的那次折戟香港資本市場,并沒有打消金龍魚的母公司豐益國際的中國業務獨立上市的信心。繼去年5月豐益國際宣布對中國業務進行剝離后,近日,這家全球第五大糧商、中國最大的油籽和食用油加工商之一的新加坡上市公司在2017年發布的第四季度財報中透露,該公司已基本完成中國業務的重組,正推動中國業務板塊分拆上市。而此次已經是其第二次IPO,勝算有多大?中國業務分拆上市又在下著怎樣一盤棋?
重新上市
近日,豐益國際在發布的2017年四季報中表示,從可能分拆上市的基礎出發,該公司已基本完成中國業務的內部重組。不過,該公司未同時透露上市時間表,也并未透露上市資產金額。該公司同時再次醒股東應該對買賣股票謹慎行事,由于這一提議中的上市依然處于評估階段,并不保證有關建議一定會得以實施。
其實,此次在財報中的表示確切地應該算是豐益國際重提中國業務的A股上市,因為曾在去年5月,豐益國際董事長郭孔豐提到該公司正在“對其中國業務進行內部重組,并有可能單獨上市”,引發各界關注。如此再提上市,可見豐益國際的迫切之心。
對此,新加坡大華銀行方面認為,中國已經放寬了外資投資油籽壓榨領域的限制,這為豐益國際在中國小包裝油和油籽壓榨業務上的擴張打開了通路;外國公司在中國上市也變得更容易。
不過,豐益國際的中國業務分拆上市也并未有想象的那么簡單。畢竟曾經在九年前還有過失敗的經歷。
據悉,早在2009年,豐益國際曾計劃分拆中國業務的30%,在香港申請上市,當時預期上市規模約30-40億美元,但遭遇香港金融市場動蕩,預計發行價無法達到預期,上市至此擱置。
業績并不理想
據《華夏時報》記者了解,在中國市場,豐益國際的主要投資在益海嘉里,后者業務除了小包裝食用油,還包括大米、面粉、掛面、米粉、豆奶、餐飲專用糧油、食品原輔料、油脂化工等。而益海嘉里在中國的總投資已超過300億元,在全國23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建立生產基地共計64個,生產型實體企業130多家。
目前,新加坡豐益國際是世界上最大的棕櫚油供應商之一。在中國,它也是包裝油、大米和面粉的制造商,擁有“金龍魚”、“胡姬花”、“香滿園”等家喻戶曉的品牌。其中國業務貢獻了集團近一半的收入和大部分利潤。
但是從豐益國際整體的業績情況來看,并不如意。其中在最新公布的財報中顯示,其今年四季度凈利下滑23.8%至4.27億美元,收入下滑3.3%至115.5億美元。不過,全年看豐益國際收入仍然有5.9%的增長。另外,2017年豐益國際油籽和谷物業務旗下的消費品的收入也告下跌,比上一年錄得幅度為2.4%,約為62.62億美元。
對此,豐益國際表示,四季度業績低迷主要受熱帶植物油和糖類業務表現較差所拖累。這是該公司三個主營業務中的兩個,從而抵消了油籽和谷物業務的強勁增長,后者是豐益公司最大的收益點。
對此,有分析師認為,以益海嘉里(豐益國際在華公司)目前在中國糧油行業的市場份額及影響力,如果順利在A股市場掛牌上市,將很可能成為糧油類市值最高的上市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