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智能手機時代”,智能手機市場已由增量市場走向存量市場,片面的性價比不再是刺激消費者購買新機的主要動力。大家發現,一些曾經與片面性價比絕緣的手機品牌居然低調地一路走了過來,其中身為傳統智能手機品牌之一的OPPO,更是已連續兩年成功躋身全球五強之列。
一時間,大家開始反思,面對手機市場大浪淘沙,為何一度與片面性價比絕緣的OPPO仍能左右逢源?OPPO模式的成功,是否能為智能手機企業在“后智能手機時代 ”突圍帶來啟發?
高性價比戰略也曾經成為一個手機界營銷的秘籍,不要線下渠道、不要利潤、不要研發、不要品牌打造,專注于配置,整合整個產業鏈,把數據最好的堆在一起,給消費者一個“裸”價,并不斷發新機在數據上“迭代升級”,這就是相當一段時間內國內很多廠商的邏輯。
但是,快速發展的市場必定會一直走向成熟。2017年,國內手機市場六年來第一次下挫,這正是換機紅利走到盡頭的“警鐘”。在這過程中消費者都更加成熟,每個消費者看透了智能手機能做什么,更需要的則是在魚龍混雜的百余品牌中找到自己的一杯“茶”。盲目堆配置,打造片面性價比的套路早已被用戶看穿,進而逐步被市場所淘汰。
反觀不走性價比之路的OPPO卻在市場上一路高歌,甚至在2017年大盤下挫時逆勢飄紅,這讓很多廠商羨慕嫉妒恨。其實,OPPO的線下渠道與娛樂營銷僅僅是產品市場化的最后一步——消費者觸達,而在消費者越發成熟的市場環境下,這“最后一公里”并不是OPPO不斷正向循環的根本。
真正的核心在于OPPO“精準鎖定消費者”的商業邏輯。在OPPO年度戰略的發布會上,我們沒有看到高大上的PPT,更沒有打了雞血的幾年第一的宏大目標,而不斷地出現幾個字眼——“漸”變、用戶需求、消費者體驗、成熟技術變現等等。
這都透露了一個本質,OPPO的本心堅持——以消費者為中心——這是OPPO無論在怎樣的“因時而變”下都不曾改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