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仲夏時節,走進崇信縣黃寨鎮馬寨村,一頭頭身強體健、毛色油亮的牛犢兒“竄”出窯洞,時而追逐嬉鬧,時而悠閑吃草,一孔孔沿崖而建的窯洞,古樸滄桑而又干凈整潔,與周圍的青山綠水完美結合,給生機勃勃的鄉村增添了一道別致的風景。
崇信縣自古就有養牛的傳統,先后在錦屏鎮平頭溝村、黃寨鎮甘莊村、黃花鄉馬寨子村、木林鄉溝老村探索推行窯洞生態養牛發展模式,通過盤活土地資源,環境綜合治理,將昔日的廢舊窯洞變成了群眾增收致富的“聚寶盆”。
崇信縣畜牧中心主任李紅孝介紹說:“窯洞冬暖夏涼,這樣的環境里養牛保溫防寒、衛生環保,能夠有效減少牛的病害,還能使紅牛的肉質更加鮮嫩;從成本而言,新建牛棚成本較高,利用窯洞改造牛棚,只需要原來四分之一左右的成本,提高了廢舊窯洞的利用率,為養牛產業提供制度、土地、市場相對集約化的經營方式,又發展了產業,一舉兩得。”
近年來,崇信縣堅持把紅牛產業作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主導產業和富民產業,按照平涼市提出的“3659”發展思路和崇信縣“塬果川菜整縣牛”的產業布局,立足廢棄窯洞資源優勢,把昔日的廢舊窯洞打造成了窯洞養牛示范帶,加快推進紅牛產業全鏈式發展,牛產業呈現出“總量擴張、質量提高、效益凸顯”的良好態勢。
據了解,截至目前,崇信縣累計建成窯洞生態養牛示范帶7條,改造廢棄窯洞1701孔,養牛5300余頭,打造了以牛文化為主題的“農耕部落”。
曾經的趕著紅牛奔小康,到現在的趕著紅牛奔振興,因牛致富的故事,在崇信縣比比皆是。
從鼓勵養牛到提供技術支持再到保障銷路,崇信縣采取“小規模大群體”“戶繁場育”、訂單收購等模式,培育了富通、永勝等一批產業化龍頭企業,組建牛產業專業合作組織163個,修建和改擴建養畜暖棚341座,發展10頭以上養牛大戶2000多戶,走出了一條“大手牽小手”的發展路子,年均新增紅牛在1萬頭以上。
在不斷擴大紅牛養殖規模的同時,崇信縣財政每年列支1000萬元,從產犢補母、基礎設施配套、窯洞改造、飼草種植加工等方面加大扶持,推出了“紅牛活體抵押貸”“紅牛超市”等模式,建立政銀企合作平臺,全面落實“小額擔保貸”“特色產業工程貸”等政策,累計發放各類扶持貸款億元,進一步激發牛產業發展的活力。
談起“窯洞養牛”對當地發展的貢獻,崇信縣錦屏鎮黨委書記張云剛難掩喜悅:“‘無心插柳’成就生財有道,作為窯洞養牛發源地,有些村從10年前的30多頭牛發展到如今的300多頭,養牛收入也從2013年初的10萬元增加到如今100萬元左右,增長了10倍,給群眾帶來了實實在在的好‘錢景’”。(通訊員:王紅剛)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