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資料圖)
交匯點訊?近日,江蘇省蘇北人民醫院神經外科張恒柱教授團隊成功運用精準引導機器人完成多例微創開顱手術,開取顱骨的圓周直徑還不到1公分。機器人的應用不僅讓開顱手術變得更為精準,也極大地減輕了患者的痛苦。蘇北人民醫院神經外科立體定向手術的常態化開展,也標志著揚州神經外科繼從顯微鏡時代進入內鏡時代后,目前已逐步進入機器人時代。
日前,67歲的姚大爺突發意識不清且伴有左側肢體無力,情況危急。蘇北人民醫院神經外科對患者緊急收治,并立刻進行了患者檢查。醫生在對患者進行檢體后,發現其腦部右側基底節區腦出血,右側側腦室受壓變窄,診斷為高血壓腦出血。蘇北人民醫院神經外科張恒柱主任團隊經與患者及家屬溝通,決定采用最先進的國產神經外科手術機器人輔助精準穿刺血腫。
“這款精準定位機器人取代了原來由醫生手工測量選取手術路徑的方式,借助CT成像,即可通過立體定位計算出精確的手術入路,術中定位誤差僅0.02厘米左右,并且可以根據計算出的數據進行機械臂精準輔助操作。”6月26日,張恒柱接受采訪時表示,這種機器人的手術創口非常小,姚先生開顱圓周直徑僅僅0.9厘米,便可精準地將引流管置入顱內的血腫腔,對腦內血腫進行引流,從而快速減輕了患者的占位效應、腦水腫及繼發性腦損傷。而且,不僅手術全程順利、效果良好,患者術后四天便可以拔管,血腫基本清除,目前康復良好。
在我國卒中發病率位居第二的腦出血,造成了巨大的社會和家庭負擔。如何更規范化、精準、微創地對腦出血患者進行診療一直是臨床神經外科醫生面臨的重要課題,也是醫療技術攻關的重點方向。
“傳統開顱手術,必定會犧牲手術路徑上的正常腦組織,甚至是損傷重要的神經功能。而常規血腫腔置管往往受限于醫生的經驗和技術,假若位置擺放不到位,不但引流效果差,還有造成新損傷的可能。”張恒柱表示,作為揚州首家開展機器人精準定位神經外科手術的醫院,他們已經獲得了大量臨床操作經驗,相較于傳統的開顱手術,使用神經外科手術機器人輔助,手術更加精準、微創、安全、高效。對于患者來說,創口愈合周期短,可以顯著減小創傷,加快患者康復,極大改善患者預后和生活質量。
據介紹,目前神經外科精準定位機器人手術主要運用在無需大面積開顱操作的手術及部分活檢手術中,隨著精準和微創理念的不斷深入,以及機器人技術的不斷提升,神經外科手術機器人的適應癥也在不斷拓展。未來,醫院將運用手術機器人開展更多臨床手術和研究工作,用科技賦能醫療,幫助更多患者獲益。
通訊員 湯佳 蔣瀟瀟
新華日報·交匯點記者 張晨
編輯: 張韋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