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8日,中國東方航空使用中國商飛全球首架交付的C919大型客機,執行MU9191航班,從上海虹橋機場飛抵北京首都國際機場。你知道嗎?國產大飛機翱翔藍天的背后,這些“河北力量”在默默支持。
【資料圖】
01
河鋼集團提供"鋼鐵支撐"
打造大飛機,生產整體構件的模具——大型模鍛壓機是關鍵。此前,全球僅有美國、俄羅斯、法國3個國家擁有類似設備。而生產模鍛壓機的關鍵,又是機架所用的頂級鋼板。這一重任,落到了河鋼集團舞鋼公司的肩上。
河鋼集團舞鋼公司科技部核電鋼研究所技術員 謝東:厚度大、單重大、性能要求高、表面質量高,此前國內其他公司無法生產。
但是在研發之初,研發團隊就被一個"裂紋"困住了手腳。
河鋼集團舞鋼公司一煉鋼一檔責任工程師 薛帥斌:傳統用途來講,連鑄坯允許有"裂紋"存在。但是390毫米厚大飛機項目用調質鋼20MnNiMo對鋼的內部質量、潔凈度等指標提出了較為苛刻的要求。因此在一煉鋼生產環節,必須生產高品質合格用電渣錠熔煉母材。
控制鋼水熱度,調整鑄機參數,重置鑄機澆注拉速,一項項干擾因素被逐步排除,"爭氣鋼"初露崢嶸。要實現完美的產業應用,軋制之后才能見真章。
河鋼集團舞鋼公司軋鋼工 任亞強:它的軋制難點是表面質量和板型的控制,特別是板型控制,已經超出了軋機的設計能力。
在室溫常年保持在五十度的軋鋼線上,一曲產業創新的"冰與火之歌"正在奏響。提升設備技術水平、創新鋼板壓平工藝...... 最終,表面不允許有任何缺陷、平直度不超過6mm/米的行業軋制難題被徹底攻克。
河鋼集團舞鋼公司科技部核電鋼研究所技術員 謝東:我國第一塊390mm厚20MnNiMo鋼板,就是出自我身后這條生產線。這款鋼板主要用在8萬噸模鍛壓機上,有了這款模鍛壓機,3分半可以制造一個飛機起落架,大大地提升了我國的裝備(制造)能力,使我國裝備生產能力達到國際頂尖水平。
02
國產大飛機C919配件特種膠輥“冀州產”
制造C919大型客機使用的航空航天鋁板生產線對膠輥耐磨、耐溫、平衡度的要求較高,普通膠輥難以勝任,作為我國膠輥行業旗艦企業,冀州春風集團河北春風銀星膠輥公司擔負起為大型客機生產線開發配套特種膠輥的重任。該公司成立專門攻關小組,從北京化工大學、青島科技大學聘請了專家教授,并引進國內同行業第一條電腦配料軋膠自動生產線,最終成功研制出了可供C919大型客機使用的特種膠輥。
03
大飛機C919的三項研發成果與河北這所高校有關
燕大課題組進行軸承項目實驗。
軸承項目:從零開始,三年攻關
據了解,2009年,中國商用飛機有限責任公司把C919的關節軸承安裝與固定工藝研究和部分軸承壽命評價的工作交給了燕山大學。之所以選擇燕大,是因為其有著悠久雄厚的學科基礎,特別是2007年燕大與國防科工委聯合成立了國防重點學科實驗室,2013年與中國航空工業集團公司合作成立了自潤滑關節軸承共性技術重點實驗室,這是中航集團唯一一個建在系統外的實驗室。
在C919的機身上有3000多個關節軸承,這些軸承被分成各個種類,然后按照種類進行評價。在接受這項工作之初,燕山大學國防重點學科實驗室一切都是從零開始,沒有現成的評價標準、沒有相關的實驗設備,課題組負責人召集燕大多個學科負責人一起攻關,歷時3年多,不僅設計出多臺實驗設備,并用自行研發設備順利完成了課題任務。“這個項目有十幾個科研人員以及數十位學生參與,是大家共同完成了課題,也是燕大綜合實力的體現。”設備主設計師胡占齊教授說。
課題組老師指導學生進行液壓管路分析方面的實驗。
液壓管路震動:打破國外技術壁壘
“液壓管路就像人的血管,液壓泵就像人的心臟,一旦出現問題,飛機也就像人體一樣會出大問題。”5月8日,燕大機械工程學院副教授權凌霄向記者介紹時說。
在2014年的國家973計劃項目“大型飛機電液動力控制與作動系統新體系基礎研究”項目中,燕山大學孔祥東教授課題組承擔了其中的關于液壓管路震動研究的任務,并且在項目的年審中評審組對這個課題打分非常高。
“我國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支線客機ARJ21-700的液壓管路核心技術一直掌握在外國人手中,客機有800多根液壓管,哪怕有一點兒小改動都要征求人家同意,而且他們只是告訴你行或者不行,從來不告訴你原因。”這些技術壁壘擺在面前,課題組能得到的資料極其有限,他們就從這些有限的資料中去做大量分析,還邀請了燕大多個專業的老師共同研究,有時還向其他學校老師“求助”。正因為在飛機液壓管路震動方面開展了很多基礎理論研究,課題組才能最終破解了種種難題。而課題組的一些共性理論成果已經在C919的進一步優化以及C929的研發上得到應用,也為我國研究其他民用客機機型提供理論基礎支持。
中機身部段成功運輸1600公里交付中國商飛。
中機身運輸:進行實車試驗,多項研究獲國家專利
在大飛機本身精密技術的研發之外,燕大還承擔了承力結構最為復雜的中機身運輸所需要的特殊運輸車輛的研發設計。據了解,燕山大學機械工程學院趙靜一教授團隊多年來研究著“大型精密裝備快速運輸車關鍵技術研究”課題,2013年,該團隊接受了研發設計C919中機身運輸車的任務。
“從制造廠到上海浦東,大約1600公里的路程,要經過不同級別的公路,還有立交橋、收費站、橋涵等等路況,在這一過程中,必須保證機身不能變形。”團隊成員、燕大機械工程學院副教授郭銳向記者介紹說,要將中機身按照要求送到目的地,團隊需要解決抗震、空氣動力、復雜地形駕駛等多種難題,為了解決這些技術難點,該團隊不僅從理論上做了大量工作,還與合作公司按照1:1的比例制作了一個C919的模型,并且進行了長達幾個月的實車試驗。最終,在真正運送中機身時,近1600公里的路程,他們研發設計的運輸車僅用了21個小時便將中機身安然無恙地送到了目的地。而該團隊在研發設計過程中攻克的多個技術難點也獲得了多項國家發明專利。
(縱覽新聞客戶端綜合自河北新聞網、冀時客戶端)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