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
宣化,明代稱宣府鎮,是長城九邊重鎮之一。因距京師近,戰略地位十分重要,宣府鎮在明代被列為“極沖”之地,有“九邊沖要數宣府”之說。
宣化的名稱在歷史上有過多次變化。在戰國、秦時,宣化一帶名“上谷”,漢名“下洛”,晉、魏名“燕州、廣寧”,隋名“涿郡”,唐名“武州、文德、雄武”,遼名“歸化”,金名“宣化、宣德”,元名“宣寧、宣德、順寧”,明曰“宣府”,清初定名“宣化”。《宣化縣新志》稱:“宣化古之戰爭地也,曰郡、曰州、曰府、曰衛,至清初而始名之曰縣。沿革既殊,名稱亦異。”
見于史料最早使用“宣化”名稱的是金,據《金史》記載,金大定六年(1166)金軍攻克遼歸化州,大定七年(1167)改名為宣化州。至大定八年(1168),宣化一帶發生了歷史上罕見的特大雷雨冰雹災害,方圓六十里內,稼禾盡毀,人畜傷亡,朝廷賑災后,為安撫民眾,將僅使用一年左右的宣化州名稱改為宣德州。
“宣化”名稱的再次使用是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直隸巡撫郭世隆為改革地方賦政,上疏朝廷,廢除宣府鎮衛、所,設置宣化府,統領三州八縣。其寓意“宣揚朝廷德政,感化黎民百姓”之意,奏請定名“宣化”,并沿用至今。
今天的宣化,是隸屬于張家口市的一個區。
整理/河北日報記者 魏 雨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