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日前,2023年全國電影工作會在北京召開,會上提出,做好2023年電影工作,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把滿足人民文化需求、增強人民精神力量作為電影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要堅守中華文化立場,更好用電影傳承中華文化基因、展現中華審美風范;要抓好精品創作,推出更多有筋骨、有道德、有溫度的優秀影片。(5月27日《南國早報》)
如何用優秀影片講好中國故事、表達人文立場,引起了人們的思考。電影作為大眾文化傳播重要的藝術形式之一,對文化傳承和發展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自中國第一部電影《定軍山》誕生以來,經過百余年發展的中國電影已然成為讓世界了解中國和中國文化的一個重要窗口。被稱為中國第五代電影導演的張藝謀、陳凱歌等人,他們的電影作品《紅高粱》《秋菊打官司》《霸王別姬》等在柏林國際電影節、威尼斯國際電影節、戛納國際電影節這些蜚聲國際的電影節上都曾占有一席之地。這些展現中國人文特色的影片,不但在國內有著很高的評價,在國外也十分受歡迎,甚而讓世界人民對中國文化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可以說,用電影“講好中國故事”,有助于提升中國文化軟實力,在塑造國家良好形象、維護國家根本利益、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方面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
進入新世紀以來,伴隨著電影市場不斷繁榮發展,一些制作機構片面追求商業化、流量化、大IP等,推出的一些大制作、大手筆、內容同質化的電影,往往缺乏人文關懷、缺乏現實主義精神、缺乏對主流價值觀和核心價值觀的表達。有些電影在“表達什么、如何表達”方面遠離了觀眾,打著“哲學”“人文”的名號,卻連一個完整的故事都講不好,觀眾看得一頭霧水,這樣的電影顯然無法“講好中國故事”。
近年來,隨著影視行業主管部門加大對電影市場的指導和監管力度,以及觀眾用腳投票對爛片自覺抵制,使得中國電影開始重新尋找與現代觀眾的審美契合點,推出了一批有思想、有溫度、有品質的優秀影片。比如陸川導演的電影《我們誕生在中國》《北京2022》都是通過鏡頭展現當代中國,尤其是《我們誕生在中國》曾在海外公映,在北美取得非常不錯的票房。此外,從講述關乎人類命運共同體、人類共同發展的電影《流浪地球》,到關注普通人平凡生活的電影《愛情神話》《人生大事》,再到《我和我的父輩》《長津湖》《萬里歸途》等新主流電影的上映,讓世界通過中國電影所講述的中國故事,看到了一個多樣化和極具包容性的中國,看到了一個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看到了一個在煙火氣中熱氣騰騰的中國。
“只有電影擁有了被國際認同的情感和價值觀,它才具備了走出去的根本,只有走出去,通過電影所講述的中國故事才能被更多人看到。”不久前,在第十三屆北京國際電影節上,中國電影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總經理傅若清談到《流浪地球2》在海外贏得票房和口碑的原因時表示,科幻類型片的國際化,再加上影片所體現的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價值觀,使得影片更能夠在海外傳播過程中產生共鳴。
某種程度上說,人類社會和生活的一切方面或多或少都能在電影中找到映照與啟迪,優秀影片可以將現實生活畫卷通過藝術手法展現在電影銀幕上。中國電影人要堅定文化自信,更好擔負起新的文化使命,努力用電影藝術講好中國故事,將一個開放、包容、文明的中國展現在世界人民的面前。(田恬)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