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 松
(資料圖)
進入萬物互聯時代,對于工業制造來說,龐大、復雜、固定的機器如何實現對話?作為支撐工業互聯網互聯互通的“神經樞紐”,工業互聯網標識解析體系通過條形碼、二維碼、無線射頻識別標簽等方式賦予每一個實體或虛擬對象唯一的身份編碼,同時承載相關數據信息,實現實體和虛擬對象的定位、連接和對話。
當前,我國工業互聯網標識解析體系建設取得了階段性成效。標識應用已覆蓋裝備制造、電子信息、鋼鐵等40個行業,全面融入工業企業研發、采購、生產、倉儲、物流、銷售等各個環節,應用體系初步形成。其中,無需借助標識讀寫設備來觸發的主動標識載體已部署2125萬枚,用于入戶熱計量表數據采集、入戶燃氣表數據采集、工業傳感器數據采集等,應用成效初顯。工業互聯網標識解析體系在企業內外部產生價值,幫助工業企業提升產品質量和管理效率,促進發展模式創新。
在煤炭行業,存在生產統一監管難、設備運維成本高、特大事故預警難等問題。通過對大型裝備、智能數采設備、環境設施等賦予主動標識載體,以主動上報方式將標識關聯信息進行更新并實時共享給多個主體,可以完成礦用裝備數據訂閱、查詢監控、身份認證等操作,提供設備預測性維護、安全管控、遠程監測等服務,精準定義設備監控、警告、預測性維護等數據來源,實現數據的主動采集和動態更新,提升運維響應速度,降低設備運行維護成本,提升礦用裝備制造企業服務形象。
在固廢治理行業,部分施工企業違規選用不達標車輛運輸建筑垃圾,運輸過程存在多拉快跑、隨意傾倒等問題,影響道路安全。通過對產生固廢單位的智能采集設備、環境設施、工地臺賬、運輸車輛、處置場地設備等賦予標識,借助標識解析體系關聯數據,促進業務環節數據打通,保障運輸環節監管透明。
在鋼鐵行業,計算產品級碳排放數據時,存在獲取各生產環節細粒度數據難度較高,產品碳足跡中數據來源廣泛、不同環節和主體間數據互聯互通難等問題。依托工業互聯網標識解析體系實現更準確、更及時的碳足跡核算,方便能源結構動態調整,降低能源消耗和成本。同時建立標準化的能耗采集監測體系,對接入監測的數據進行規范處理、動態分析和及時干預,降低安全風險。
目前,我國工業互聯網核心產業規模已超過1.2萬億元,要推動工業互聯網標識應用向規模化發展,更好地賦能實體經濟。
一是以企業為核心提供標識產品及服務。從企業底層需求出發,探索快速化、輕量化、精準化的標識產品工具和解決方案,滿足企業在各流程場景下的數字化轉型需求并實現降本增效,助力企業向專業化、精細化、個性化發展。
二是以重點產業鏈為核心,利用標識實現數據打通和規模復制。依托工業互聯網標識解析數據,完善行業標準,構建行業數據字典和資源池等標識化信息服務模型,助力工業企業建立工業互聯網數據共享機制,貫通產業鏈上下游。深化行業標識應用,打造行業標桿示范,釋放規模效應,實現標識應用規模化升級。
三是以新載體為核心,進一步實現標識規模化應用推廣。我國正在加速推進制造強國、網絡強國、數字中國建設。工業園區、數字化轉型促進中心等各種產業聚集載體,通過引入工業互聯網技術和理念進行建設、改造或升級,并將工業互聯網標識賦能管理與運營,推動實現資源匯聚,為轉型發展注入新活力。
(作者為中國信通院工業互聯網與物聯網研究所副所長)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