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2017年,馬偉明院士提出了超級巨艦構想,而如今已經到了2023年,我國戰艦發展領域確實取得了長足的進步,可是對于之前超級巨艦的構想也未實現,這么多年過去,甚至很多人都忘了這件事情。
可就在近日,馬偉明院士再度發文,并表明電磁發射技術取得突破,并結合核動力航母,當該話題一出,有些網友猜測:若這件事成功了,在今后的海戰當中,必定會成為我軍的戰略利器。
全能艦的定義
(相關資料圖)
現實生活中,并不是所有艦船都可稱為全能艦,若一艘航母能被稱為全能艦,其中必定要具備多種作戰能力以及功能的軍艦。
另外也能夠在不同的任務和戰場環境下執行多種任務,它的功能和能力涵蓋了海上作戰、對地攻擊、反潛作戰、航空作戰等多個領域。
全能艦的設計和裝備使其能夠應對各種威脅和挑戰,具備較高的戰斗力和生存能力,當滿足這些條件后,一艘艦船才能被定義為全能艦。
首先,全能艦在海上作戰方面具備強大的火力和戰斗能力,它通常搭載有各類遠程巡航導彈、反艦導彈、防空導彈和火炮系統,能夠對海上和岸上目標進行精確打擊和摧毀,全能艦還配備有先進的雷達系統和電子戰設備,能夠探測和跟蹤敵方目標,并采取相應的反制措施。
其次,全能艦在對地攻擊方面也具備一定的能力,它可以使用巡航導彈和精確制導炮彈等武器系統,對陸地上的敵軍目標進行打擊。全能艦還可以提供火力支援和近海火力壓制,為地面部隊提供空中火力支援。
此外全能艦在反潛作戰方面也具備較高的能力。它配備有聲吶、聲納和潛望鏡等設備,能夠探測和追蹤潛艇的存在,全能艦還搭載有反潛魚雷和反潛直升機等裝備,能夠執行反潛任務,并保護艦隊免受潛艇的威脅。
最后全能艦還具備航空作戰的能力。它通常搭載有艦載戰斗機和直升機,能夠執行空中偵察、空中攔截、對地攻擊和救援任務。這使得全能艦可以在遠離陸地基地的情況下,擁有一定的航空作戰能力。
一艘全能艦,綜合戰力真的可以抵一個中等規模的航母戰斗群嗎?
針對該問題其實是比較難回答的。雖然全能艦和航母戰斗群都是現代海軍當中最為強大的軍事設備,其中不僅具備多種作戰能力,同時也具備武器裝備,但如果說全能艦在綜合戰力中可以抵一個中等規模的航母戰斗群,仍需要考慮多方面的因素,不能只從表面的東西來判斷是否可以戰勝航母戰斗群。
從航空作戰能力分析,航母搭載有大量的艦載戰斗機、偵察機和直升機,可以提供遠程打擊和控制空中優勢的能力,它們具備遠程打擊、制空、反艦和反潛的多重作戰能力,能夠迅速投放兵力和打擊目標,而全能艦的艦載機數量和作戰半徑通常相對有限,無法與航母的航空作戰能力相媲美。
從火力和戰斗力方面分析,航母上的導彈、火炮和電子戰設備等裝備能夠對不同類型的目標進行打擊和防御。航母戰斗群的編隊結構和戰斗組織也經過專門設計和訓練,具備高度協同作戰的能力。相比之下,全能艦的火力和戰斗力可能會受到艦艇尺寸和裝備限制,無法與航母戰斗群相提并論。
從戰略和戰術靈活性方面分析,航母作為移動基地,可以快速調整航線和部署位置,具備較強的機動性和遠程打擊能力,同時航母戰斗群內部的艦艇相互配合,可以進行有效的防空、反潛和防御操作。這使得航母戰斗群在戰略和戰術層面上具備更大的優勢。
從裝備以及技術水平方面分析,航母戰斗群通常搭載最新的航空作戰裝備、雷達系統和電子戰設備,以及現代化的通信和指揮控制系統,全能艦雖然也具備先進的裝備和技術,但可能無法與航母戰斗群的裝備水平完全匹敵。
我們可以看出,雖然全能艦在綜合戰力上表現出色,但要抵抗一個中等規模的航母戰斗群仍然面臨一定的困難,因此在實際戰場環境中,全能艦要想抵擋一個中等規模的航母戰斗群,可能需要依靠其他編隊的協同作戰、戰術運用和戰略計劃等因素來彌補自身的不足。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