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炎夏日,2023高校應屆畢業生走出象牙塔,完成從“學生”到“職場人”的轉變。從事什么樣的職業?到哪里定居?對年輕人來說是重要的選擇。許多人將目光投向了上海東南角。臨港新片區承載國家戰略,建設熱火朝天,人才政策優異,生活成本低廉,因而備受年輕人青睞。
夏日傍晚,滴水湖畔,火燒云紅透半邊天。漫步在環湖跑道上,迎面吹來的微風拂去燥熱,不時有人結隊騎車穿梭而過。新開的朵云書院人氣爆棚,閱讀空間座無虛席,小夫妻帶娃低頭讀書、抬頭看湖,享受精神食糧和視覺盛宴的雙重滿足。沿湖一圈,塔吊林立,高樓櫛比。一幢建筑物外立面的電子大屏幕上寫著標語:年輕的城,年輕人的城。
(資料圖)
與上海厚重的歷史相比,臨港的確很年輕。21年前,臨港所在地還是一片灘涂,隨著2002年洋山深水港工程啟動,作為配套陸域項目,臨港開發也于當年正式拉開大幕。吹沙、填海、造地,港開,橋通,城用,隨后幾年間,以滴水湖為核心展開的臨港片區規劃藍圖,一點一點變為現實,一座新城屹立東海之濱。2019年8月20日,上海自貿區臨港新片區正式揭牌,提出以更深層次、更寬領域、更大力度推進全方位高水平開放。
平地興起一座城,臨港出生就“身負使命”,新片區成立后,更是“重任在肩”,成為近年來中國最受關注的新城。獨特的背景決定了,臨港是由無數年輕人一磚一瓦建設起來的新城,活力四射。同時,臨港也求賢若渴,需要更多年輕人才加入,與這座城市共同成長。
選擇臨港,選擇了未來
記者扎根臨港新片區采訪將近四年,最常聽到的一句話是“選擇臨港就是選擇未來”。今年3月20日舉行的“‘滴水向海 智領未來’——2023年臨港新片區全球人才云聘會”上,臨港新片區管委會發改處處長吳群峰直播帶貨——宣介臨港。
他說:“臨港是一座正在建設過程中的新城,還不是一座成熟的城市,正如她20歲的年紀,仍然是個少年,還顯稚嫩。但正因如此,才更值得來,因為這里有未來,能看到這座城市的未來,也能夠看到自己的未來。臨港每一天都在變得越來越好,她原本就是滄海變桑田,現在更是日新月異。當我們做選擇的時候,選的其實不是現在,而是未來。對于一個正在面臨選擇的年輕人來說,或許,最讓人興奮的事情就是和一座處于上升勢頭、未來充滿希望的年輕城市一起成長。”
84年的吳群峰出生農村、北大畢業,選擇了上海臨港作為自己干事創業的舞臺,一待就是九年,從剛出校園的職場“小白”成長為臨港管委會最年輕的正處級干部。他從基層做起,2009年擔任滴水湖馨苑居民區黨支部書記,滴水湖馨苑是臨港地區第一個商品房小區。臨港新片區揭牌前,吳群峰天天駐守市發改委,參與《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臨港新片區管理辦法》的制定。2019年11月18日,新片區管委會內設機構調整,吳群峰到“制度創新與風險防范處”,和其他年輕的小伙伴一起研究“如何闖出一條新路”。
吳群峰親歷了許多“臨港第一”的誕生,說起這座城市的好,自豪感油然而生。“在我看來,臨港是時代的最前沿、開放的最前沿、發展的最前沿,是讓你能夠在國家戰略中實現個人夢想的巨大風口。臨港這個舞臺足夠大、這個平臺足夠好,無論你有多大的才華,都可以在這里找到自己施展才華的空間、都可以在這里找到自己實現理想的機會。”
有些人因為看見所以選擇相信,有些人因為相信才能夠看見。臨港投控集團黨委委員、審計監察室主任金文利來臨港的時間更早。20年前,她還是一家銀行的信貸部主管,每天出入光鮮亮麗的陸家嘴寫字樓。跳槽到臨港,在身邊所有人看來都是不可置信的選擇。那時臨港還鮮為人知,偏僻且荒蕪,滴水湖在挖,到處都是農田,沒有可辦公的場所,從陸家嘴開到臨港彎彎繞繞近兩個小時。2004年,金文利加入臨港城投(臨港投控集團前身),面臨的第一個項目就是兩港大道(一期)建設。連接洋山深水港和浦東航空港的兩港大道建設項目,不僅是臨港新城第一條跨區域市政道路,也是首個上海市重大市政工程項目,拉開了新城建設序幕。時間緊、任務重,建設需要錢,錢到哪里搞?金文利每天游走于各大銀行間,苦口婆心,請求支持。“那時的臨港什么都沒有,別人憑什么支持你?我只能拿著臨港的規劃去談,讓大家看好臨港的發展,相信臨港的未來。”
2005年10月10日兩港大道(一期)工程建成通車。2021年7月3日兩港大道快速化工程主線通車,從臨港新片區駕車行駛至浦東國際機場時間縮短至25分鐘。每每行駛在這條臨港交通“主動脈”上,看著車輛川流不息,金文利心潮澎湃。“如果說環境艱苦,開發早期才是真的苦。每個人一來,心里難免有落差,但從來沒有打過‘退堂鼓’。選擇投身臨港的人,都是想做事的。大家身上沖勁十足,有條件要上,沒條件創造條件也要上,這股勁使得內心堅定,會和這座城市深深連接在一起,榮辱與共。如果再讓我選,我還是會選擇臨港。”
要想富,先修路。和臨港年輕人攀談交流,能明顯感受到“開路先鋒”的拓荒者精神。翻閱資料,這種精神有跡可循。南匯新城所處區域在南匯、浦東兩區合并前,原屬南匯區(縣),是長江三角洲沖積平原的一部分,是上海市郊成陸較晚的地區。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在歷史上,水災、旱災、蟲災、瘟疫幾乎連年不斷。每次海溢,總有成百的村莊被毀,上萬居民被淹,災后田園荒蕪。但是,人們并沒有被災害所嚇倒而遷徙,而是積極地通過修筑海塘,改造荒灘,英勇地和災害作斗爭,贏得繁衍生息的土地。在農業社會,靠海吃海。古代,漁民下海捕魚從蘆葦中向東南出海,漸漸地從蘆葦中踩出一條小路。日積月累,路越踩越寬,也越踩越低,沖出一條深漕,漁民給這條深漕隨意起了一個名字叫“路潮港”。這也是蘆潮港地名的由來。
因港而生,因港而興,面朝大海,無懼風雨,披荊斬棘。記者訪談了許多臨港年輕建設者,詢問他們選擇臨港的原因,答案如出一轍。“天高任鳥飛,海闊憑魚躍。臨港新片區未來發展得怎么樣,取決于我們干得怎么樣。”
相信未來會更好,眼下的困難都是暫時的,是可以克服的。白紙上畫圖,迷茫、修改是必經的歷程,也正因如此,才留給年輕人大有可為的空間。
留住人才,要留住人心
不可否認,臨港發展過程中,有掌聲也有質疑聲。臨港距離上海市中心75公里,從無到有、三面臨海的地理條件又使得它具有偏居一隅、配套設施不完善等硬傷。許多人沒來過,更談不上了解。一些道聽途說也十分夸張:“那里太遠了”“很荒的,路面上都看不到人”……
沒買車前,記者往返市區和臨港,會搭“順風車”。有一次遇到的司機是位搞技術研發的小伙,聊天中得知,他們公司來臨港后,大量招聘外地畢業的應屆畢業生。從頭培養的年輕員工對臨港更有感情,也更能適應新環境。
上海炫脈醫療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呂驍是個年輕創業者。剛到臨港時,也有員工抱怨路太遠、不適應。但他從未動搖過扎根新片區發展的決心。問及原因,呂驍答道:“我要在臨港培養的,是公司十年后的核心。”
1995年出生的曾凡君目前是上海聯通最年輕的中層干部。此前他工作在徐家匯,得知公司要在臨港設立分公司,曾凡君主動請纓,向領導表明決心。2021年3月21日,中國聯通上海市分公司在臨港新片區設立分公司。來臨港一年后,曾凡君被提拔為副總經理。他告訴記者,臨港分公司從最初的7名員工如今已擴大到70多人,員工平均年齡為29歲。
物理空間已成定局,缺什么就補什么。事實上,臨港發展進程中,為了“聚人氣”,城市規劃者、開發建設者、政策制定者絞盡腦汁。早期,臨港定位從“衛星城”改變為“獨立輔城”,與此配套,“聚人氣”定為2014-2016年的頭號工程,實施了一系列“聚人氣”工程,希望改變人們的偏見,讓人們“來到臨港,愛上臨港”。
新片區成立后,臨港的知名度大幅提升,無數人曾進行“掘金”式的探訪。創業者想知道臨港能否提供營商便利,求職者考慮的是臨港能否安居樂業,還有無數關心上海、關心中國的人士想知道臨港未來能否成為一個城市新地標。
為了把人引進來、留下來,臨港花了“真金白銀”,拿出十足誠意。在上海地鐵站、浦東機場的電子屏幕上能看見這樣的標語:在臨港落“滬”快人一步,安家快人一步,購房快人一步,就業快人一步。
目前,臨港新片區擁有全梯度的人才優勢政策布局。臨港擁有居轉戶縮短年限并放寬市場評價標準政策,一般單位的人才居轉戶年限從7年縮短到5年,重點單位的人才從7年縮短到3年,同時,落戶評價標準從全市面上的2倍社保繳費基數降為1倍,比全市面上實現時間、成本雙減半。臨港全域放寬應屆生落戶政策,實現上海高校應屆碩士生和上海“雙一流”建設高校應屆本科生直接落戶。擁有重點扶持用人單位推薦權和重點專業目錄制定權,兩項政策疊加可讓應屆生直接落戶打分加 6 分,進一步支持外省市重點高校優秀應屆畢業生直接落戶。
隨著上海五個新城規劃建設加速,臨港新片區的主城區——南匯新城被定為“濱江沿海發展廊道上的獨立綜合性節點城市”,將圍繞“產城融合、功能完備、職住平衡、生態宜居、交通便利、治理高效”的總體目標和“最現代、最生態、最便利、最具活力、最具特色”的發展要求,著力塑造“國際風、未來感、海湖韻”城市風貌,建設高能級、智慧型、現代化的未來樞紐之城。
因此,“產城融合”“宜居宜業”成為臨港人才導入、人氣提升的關鍵。臨港是國產大飛機C919的總裝所在地,正在打造大飛機產業園;這里有全球最大的集裝箱港口洋山深水港和全國唯一的洋山特殊綜合保稅區;2022年臨港汽車產業突破2400億產值,并已集結200多家汽車企業,最具代表性的有5大主機廠——特斯拉、上汽智己、上汽飛凡、上汽榮威、陜汽德創;這里是中國集成電路產業最集中的地方,中國電子、中微、新微、格科微等一系列行業龍頭在此布局;臨港不斷拓展人工智能應用場景,到2025年,將集聚AI人才2萬人以上,匯集人工智能企業500家;高端裝備制造產業集聚臨港,上海電氣、三一重工、外高橋造船廠、微小衛星等深耕發展,推動“大國重器”;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永久會址已經建成,臨港正在打造一系列國際聯合實驗室和國家重點實驗室。
企業紛至沓來,人才近悅遠來。臨港新片區掛牌成立三年多來,累計引進、落戶人才4.76萬人,年均增速達到206%,已經成為全市人才集聚速度最快的區域。目前,臨港從業人員突破30萬人,人才總量達到10.5萬人。2020年、2021年連續兩年被北京大學和智聯招聘聯合評定為“最佳引才城市”。
年輕的城,年輕人的城
“偏遠”曾是不少人對臨港的印象。但在城市管理者、開發投資者眼里,“臨空港、臨海港”恰恰是臨港最獨特的區位優勢。從特斯拉工廠運出的新車,無論是去往市區、其他省市,還是運去上海南港銷往海外,都可以“出門左轉上高架”。科研機構、跨國公司總部的研發、管理人才,在浦東機場降落后,只需再坐半小時車,就能抵達新片區主城區。
《臨港新片區交通強國建設行動方案》更是提出,到2035年,全面實現15分鐘到達浦東樞紐、30分鐘可達龍陽路樞紐、60分鐘可達虹橋機場、90分鐘可達長三角毗鄰城市。屆時,臨港新片區離市區也不再遙遠。
有聲音提出,往返市區太方便,反而會遇到強勁的虹吸效應,成為中心城區的附庸,背離“獨立城市”的發展理念。新片區管委會領導則認為,破題關鍵不在于交通便利與否,關鍵還是要專注提升自身的吸引力。縱覽世界頂尖功能中心,如紐約長島、東京灣,它們往往也是最為宜居的社區,擁有以人為本的城市設計、成熟充裕的生活配套。這樣的城市,才能廣泛地吸引人才,進而凝聚發展的重要力量。
“新片區的產業集群能吸引大量的人才,但城市功能能不能滿足他們、甚至在某些領域做得比中心城區還強,把這些人才都留下來,有許多努力的空間。”沿著這個思路,臨港新片區確定了“社會事業發展適度超前”的方針,聚焦市民群眾最關心、城市發展最需要的教育、住房、商業、衛生等板塊,加大財力投入和優質資源引進力度。
住房購房方面,臨港新片區對重點企業重點人才實施價格低廉、服務優質的人才公寓保障,有效降低人才階段性住房成本,目前已籌措使用人才公寓 2400 余套。同時,定向放寬人才住房限購條件,非戶籍人才住房限購條件:從繳納社保或個稅滿 5 年放寬到 1 年,從家庭為單位放寬到單身,即可在臨港新片區購置 1 套商品住房。同步實施人才優先選房購房制度,不拼積分、優先搖號,讓人才購房觸手可及。
此外,臨港新片區將“人才筑巢工程”作為發力點,重點聚焦人工智能、集成電路、生物醫藥、新興金融等高端產業,提供18萬個就業崗位,布局推出求職創業、安家落戶、租房購房、技能提升等一攬子更大力度的政策扶持和貼心服務舉措。
記者采訪了很多舉家搬遷至臨港的新市民,他們辭掉穩定的工作,賣掉原有的房子,背井離鄉來到臨港,很大程度是被“處處都是學區房”吸引。教育無疑是臨港新片區最大的優勢板塊。臨港新片區現有各級各類學校54所和1個國際部延伸教學點,包括上師大、上中、明珠、建平、冰廠田、耀華、世外等優質教育資源。華東師范大學更是把從幼兒園到高中整套搬來,全面覆蓋義務教育階段。
眼下,正值暑假。今年南匯新城鎮愛心暑托班非常火爆,從4個班增設到10個班。報名當天,系統直接崩掉了。臨港新片區首次嘗試在園區辦暑托班,海洋創新園·海立方園開放50個名額,供不應求。
據統計,臨港新片區掛牌以來,產城融合區(431范圍)實有人口從2019年8月的44.12萬人增長至2022年年末的59.12萬人。從年齡結構看,呈現“兩頭小,中間大”特點。新片區實有人口中,0-14歲人口占7.26%;15-59歲人口占73.45%;60歲及以上人口占19.29%。
年輕人成長迅速,在臨港感受明顯。三年前記者采訪過的年輕干部,如今大多擔任管委會主要部門的負責人。在南匯新城鎮申港社區,各居民區的社區工作者35歲以下的占比80%,很多居委干部都是90后、00后。
91年的楊浩昊是遴選至管委會的年輕干部,目前負責南匯新城鎮團委工作。談及工作思路,他很明確,“臨港大多數都是年輕人,怎么讓他們吃好、玩好、住好、工作好,產生‘此心安處是吾鄉’的歸屬感,是大家一起努力的方向。”楊浩昊告訴記者,今年南匯新城鎮各居民區與臨港高校開展了“校社結對”工作,以項目化的形式讓高校青年走進居民小區,協助居委從年輕人的視角提升社會治理的能級,打造年輕人服務年輕城樣板。“了解年輕人的需求是什么?如何更好地滿足。不能按照固有的邏輯去判斷,不能照搬市區老舊小區的經驗來管理。新城的發展,得按照年輕人的思路來。”楊浩昊說。
上海社會科學院人力資源研究中心主任汪懌認為,臨港集聚人才,集聚未來人才,要給人才以未來。機會優勢、制度優勢和環境優勢要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機會優勢即好的工作平臺和崗位,新片區就像一個“大工地”熱火朝天地建設,各種要素向此集聚,留給年輕人的機會很多。制度創新方面,臨港推出很多先行先試的舉措,產業政策、人才政策放眼全市都是具有引領性、示范性的。未來,臨港需要在“環境優勢”上做更多文章。在大的架構基礎上,盯住年輕一代和新興群體的內在需求,硬件做優,軟件做到人心深處。
上海社會科學院高子平研究員建議,臨港公共政策落實過程中要提高年輕人的參與度,形成良性互動,增強年輕人的歸屬感;要針對年輕人的需求(租住房、婚戀、幼托等),提供精準服務。此外,臨港產業工人多,“白領”“藍領”的生活訴求均需得到更好滿足。
根據“十四五”規劃,到2025年,臨港新區片發展人口指標為常住人口80萬。種一棵樹,需要松土、刨坑、育苗、澆水、施肥、定期養護,才能枝繁葉茂、開花結果。人們常說,培養年輕人,要給機會,有耐心、有信心。對于一個飛速發展的年輕新城,亦當如此。
臨港新片區管委會黨群工作部(人力資源處)副部(處)長楊武告訴記者,得益于前沿產業和創新策源體系加速發展,臨港“以業聚才”效應持續釋放。揭牌以來,新片區一天一個樣,三年大變樣。過去三年多,是“打地基”的建設階段。今年開始,大量項目交付、投產,企業入駐后將帶來更多員工,臨港人口會大幅增長,人氣也將愈來愈旺。
三年前,記者打車到馨悅名邸采訪。進了小區黑燈瞎火,司機遲疑地問:“你確定到這兒?”當時,只有48號樓4-6層有人,作為人才公寓給全市遴選的首批15名掛職選調生居住。如今,小區已經入住1200多戶,煙火氣濃厚。居民來自臨港醫院、高校和企業,大多是通過人才引進落戶臨港后購房的。工作日早晚高峰,小區門口到方竹路都會堵車。
文章收尾,記者坐在朵云書院·滴水湖店。上午10點不到,許多人已經排隊等候。晚上8點,夜幕降臨,仍有許多人駐足,不舍離開。從朵云書院向外看,滴水湖美景盡收眼底。陽光灑在湖面上熠熠生輝,如同一顆顆閃亮的寶石。萬丈高樓平地起,枝繁葉茂引鳳棲,每一條路、每一座橋、每一幢建筑的背后都是年輕奮斗者的故事。俯瞰臨港,萬物肆意生長,塵埃與曙光升騰,湖海奔流不息,天地一時,無比開闊。
新民晚報記者 楊歡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