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山東網-感知山東7月31日訊 近年來,單縣搶抓全國農村生活垃圾分類和資源化利用示范縣、全省城市公園綠地開放共享試點機遇,創新實施“1+2+3”模式,即“一套運行機制、兩大收運處置體系、三種資源化利用途徑”,實現園林綠化垃圾本地化處理、資源化利用全覆蓋。相關典型做法得到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充分肯定,被推介至住房城鄉建設部。
堅持高位推動,建立常態化運行管理機制
建立組織保障機制。成立工作專班,定期召開專題會議,分析研判園林綠化垃圾資源化利用工作,明確園林環衛部門、公園景區、屬地企事業單位、居民小區職責任務分工,實行“月研究、季調度”工作推進機制,確保成熟一項、推進一項、落實一項。強化財政資金支持,首期設立500萬元專項資金,后期根據效益持續加大資金投入,為推進園林綠化垃圾資源化利用工作提供資金保障。
(相關資料圖)
建立制度保障機制。研究制定《單縣園林綠化垃圾處理和資源化利用實施方案》《單縣關于規范園林綠化垃圾處理的若干措施》《支持和促進園林綠化垃圾資源化利用的意見》等,細化綠化垃圾的投放、收集、暫存、運輸、利用等閉環處理流程,建立以收集量、處理量、使用量為指標的分類量化考核獎懲機制,確保有章可循、有據可依。
建立協同聯動機制。依托城區園林綠化管理養護職工,建立收集運輸、加工處理、實踐應用、技術指導四支工作隊伍,與全縣園林養護中心、屬地企事業單位、公園景區、居民小區、苗圃基地等186個單位建立協同銜接機制,各負其責、齊抓共管,協同推進大處置格局已初見成效。
堅持因地制宜,健全收運處置兩大體系
以完全本地化處置消納為原則,建立收運處置兩大體系。
建立園林綠化垃圾收集運輸體系。制定園林綠化垃圾收集、暫存、運輸規范,規定收集和運輸作業方式、時間、頻次以及存放場地、管理要求,將綠化垃圾分為落葉、細枝椏、粗枝椏、樹干、感染病蟲害及含有檢疫對象的綠化垃圾等,分別采用不同收運方式。成立“園林綠化垃圾處理和資源化利用聯盟”,組建320人收運隊伍,負責收集管理園林綠化廢棄物,定時運送至指定中轉站點;縣園林部門成立20人專職運輸隊伍,配備6輛運輸車,按照劃分區域每天將各個中轉站點園林廢棄物運送至加工處理場,確保園林綠化垃圾日產日清、應收盡收、能用盡用。
建設園林綠化垃圾本地化處理體系。投資400余萬元,建設600平方米的集粉碎加工、發酵制肥、生物質燃料加工、晾曬儲存等功能于一體的園林綠化垃圾處理中心,配備新型智能化破碎機、混合擠壓機和生物質燃料制備機等設備,對園林廢棄物進行加工處理,日處置能力達90噸。截至目前,累計處理園林綠化垃圾1萬余噸。
堅持生態循環,探索資源化利用三種模式
結合本地綠化總量、喬灌木占比、土質、氣候和綠地形態等,因地制宜探索建立三種園林綠化垃圾返園資源化利用模式。變木質廢棄物為有機物,打造綠地共享景觀。通過機械設備將修剪產生的木質垃圾粉碎成3-10厘米無規則小木條,去除雜質和病蟲草害后,進行環保染色、高溫烘干、防風阻燃等,覆蓋在公園綠地共享開放空間、易被踩踏綠地等區域裸露土地或樹穴內,切實增加透水性、保水性,抑制雜草生長,增加土壤有機質,打造獨特景觀。目前,全縣已打造公園彩色木質碎片景觀帶20處、5.2萬平方米。
變枝葉廢棄物為有機肥,實現資源循環利用。將園林綠地枯枝落葉及雜草粉碎后,摻入發酵菌進行充分高溫腐熟,15-20天即可轉化為有機腐熟肥料。有機腐熟肥料直接用于城區綠化工程建設、養護及周邊苗圃,實現了園林綠化廢棄物資源化循環利用。2022年以來,結合春季苗木補植、口袋公園建設等綠化工程和管理養護,累計施加自產有機肥1.5萬噸。
變木質垃圾為生物燃料,助力低碳綠色發展。將園林綠化木質垃圾加工成生物質燃料顆粒,供全縣2927戶清潔取暖改造戶使用,不僅實現園林廢棄物綠色低碳循環利用,產生的經濟效益也可反哺園林綠化。據測算,每年可生產生物質燃料3000噸,實現利潤100萬元。
中國山東網記者 袁文卿 通訊員 田中軍 報道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