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新聞網訊(通訊員翁曉靜) 八月的張北,天氣涼爽,清新怡人。8月12日,在這片距北京最近、保存最完整的原始生態草原上,伴隨著搖滾樂自由的歌聲,2023年張北草原音樂季圓滿落幕。
【資料圖】
圖為演出現場。張北縣委宣傳部供圖
作為張北縣唯一官方文化旅游IP,張北草原音樂節經過十年的潛心經營,已經成為張北縣的地域標簽和品牌之一。與往年不同,此次音樂季由《小康》雜志社與張北縣人民政府共同舉辦,雙方簽訂合作協議,開啟了張北草原音樂季新的十年之約。時隔三年,再度開唱的音樂盛宴暫時結束,屬于張北草原音樂季的品牌影響力將繼續深化。
各方協力,打造草原自由音樂盛宴
7月28至30日,樸樹、趙傳、二手玫瑰等60組樂隊和音樂人激情開唱,觀眾們揮動雙手呼應,音樂間的“雙向奔赴”打造了一場專屬張北的草原音樂盛宴。據悉,此次音樂節主辦方邀請了國內專業的策劃和執行團隊,保證各環節的高水準,此外,還通過多舞臺的設置、多曲風的節目編排,滿足不同年齡層和群體的需求。
圖為演出現場。張北縣委宣傳部供圖
演出的質量不僅在于主辦方和演出者,更需要多方面的努力。張北縣委縣政府提前安排部署、組織協調,各方全力以赴做好活動保障。中都原始草原作為承辦方通過加強場地建設、優化服務等確保活動安全有序舉辦。張北縣公安局抽調400多名警力參與安保,音樂季公安指揮部副部長張穎奇表示“只要我們批準了活動,就有能力保障安全”。張北草原音樂節的“長紅”離不開多方的用心與成熟的保障。
“很燃的草原音樂節,保持了張北草原音樂節的本色,期待明年再見!”草原音樂節落幕后,多名樂迷在相關報道下留言。
以音為媒,擴大音樂節品牌影響力
2009年,搖滾來到張北,三天的時間“全世界都知道了張北”。張北縣創新用市場化的辦法經營文化,把生態資源做成文化項目,創造出張北草原音樂節這一文化旅游名片,創下了國內戶外音樂節的新標桿。從2018年起,立足拉長旅游季的發展需要和全縣生態、安保承載力的客觀實際,以往集中三天舉辦的模式創新為分季、多期舉辦的草原音樂季。
圖為演出現場。張北縣委宣傳部供圖
今年張北草原音樂季,自7月中旬開始先后舉辦草原狂歡節、草原電音節、草原音樂節、草原搖滾之夜,通過延長演出時限,讓游客有更多的體驗和選擇,擴大音樂節的品牌影響力。受益于張北草原音樂季這一文化品牌,張北縣郝家營鄉西高廟村正致力于打造音樂文化民俗小鎮,據該村黨支部書記倪玉軍介紹,音樂文化民俗小鎮的打造,預計可盤活利用閑置宅基地60套。
據了解,7月28日至30日的張北草原音樂節,3天綜合引流40萬人次。此次音樂季,預計吸引游客270萬人次左右,其中京津冀游客200萬人次左右,實現旅游綜合收入20億元左右。
初心不變,旅游搭臺帶動經濟發展
張北縣做音樂節的初心就是讓全國人民認識張北、走進張北。經過多年沉淀,張北草原音樂節已經成為不同凡響的旅游品牌,帶動了張北縣全域旅游的高質量發展,張北縣已經連續5年榮登中國最美縣域榜單,旅游業成為全縣四大主導產業之一。
“旅游搭臺,經濟唱戲”,產業是否振興,最好的檢驗尺是地區和農民的收入漲沒漲。據張北縣人民政府副縣長王彥青介紹,全縣的旅游收入從2008年的6000萬元,增長到2022年的52億元。每年到張北考察項目的客商達1000多批次,多批大公司大項目先后落戶張北,直接帶動就業人數達10000多人。今年的音樂季招商引資簽約項目總投資46.62億元,項目全部建成后將實現稅收8.89億元。節慶活動也把消費者直接拉到了村民門口,田間地頭成為“樸實天然”的銷售市場,旅游季村民們依靠出售口蘑、土豆、莜面等壩上特色農副產品,人均收入達到3000多元。
踏歌而行,不以山海為遠。再度開唱的草原音樂季向世界遞出了“這么近、那么美,周末到河北”的張北名片,張北縣正在以更大的熱情奔赴文化旅游、產業振興的高質量發展之路。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