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新聞網訊(河北日報記者曹錚)三生石上緣,北昆唱牡丹。8月18日晚,北方昆曲劇院攜經典傳統劇目《牡丹亭》在石家莊大劇院精彩上演,演繹了杜麗娘和柳夢梅至情至真的愛情故事,吸引著觀眾走進湯顯祖書寫的愛情佳話。
8月18日晚,北昆版《牡丹亭》在石家莊大劇院上演。河北日報客戶端記者曹錚攝
(資料圖片)
“原來姹紫嫣紅開遍,似這般都付與斷井殘垣。”舞臺上,大幕緩緩拉開,演員婉轉的唱腔、細膩的表演,將杜麗娘和柳夢梅生死離合的愛情故事演繹得動人心弦,讓現場觀眾與劇中人物同喜同悲,對“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的愛情產生強烈共鳴的同時,也深切感受到昆曲的意境之美、音韻之美和表演之美。一曲唱罷,余音回蕩,令人沉醉其中。觀眾屏息凝神之后又掌聲如雷。
北方昆曲劇院上演的經典傳統劇目《牡丹亭》。河北日報客戶端記者曹錚攝
昆曲是我國古老的戲曲劇種之一,有著“百戲之祖”之譽,在我國文學藝術史上占有不可或缺的地位。明代戲曲家、文學家湯顯祖的《牡丹亭》,文辭典雅、語言清麗,是中國戲曲舞臺上最經典的劇目之一。北昆版《牡丹亭》經過幾代人的打磨、傳承,已成為北方昆曲劇院的經典傳統劇目。
“《牡丹亭》是昆曲的大IP,能在舞臺上演繹《牡丹亭》是所有昆曲演員的夢想。”劇中杜麗娘的扮演者——中國戲劇“梅花獎”獲得者魏春榮從20多歲開始演出《牡丹亭》,截至目前,已演繹了上百場。“演繹一個人物、學習一出戲,角色便會跟隨演員一生。”魏春榮說,對于戲曲演員,要保持演出的新鮮感和興奮度,需要在每一次登臺之前全方位地調動情緒去感受。畢竟舞臺不一樣,觀眾不一樣,現場互動也不一樣,演員需要做到“常演常新”。
北昆版《牡丹亭》演出現場。河北日報客戶端記者曹錚攝
昆曲《牡丹亭》演出版本眾多,粉絲眾多。北昆版《牡丹亭》是上世紀80年代由昆曲名宿蔡瑤銑排演的。“北昆版《牡丹亭》的特點是亮麗浪漫、充滿生氣,在表演上借鑒了首任北方昆曲劇院院長韓世昌大師在《游園驚夢》里的一些表演特色。其中最大的看點是把判官和花神結合設置,將故事講述得更加唯美、浪漫。”魏春榮說。談到對于人物的理解,魏春榮用“一生愛好是天然”評價自己所演繹的杜麗娘,這位外表給人的感覺恬靜溫柔的大家閨秀,內心火熱、至情至真。
記者看到,在演出現場有不少年輕面孔。“近年來,我深深感受到年輕觀眾對于傳統戲曲文化越來越喜歡。”在劇中飾演柳夢梅的北方昆曲劇院一級演員邵崢認為,作為昆曲演員,首先要做好“守正”,繼承傳統。對于古老昆曲如何適應當代人的需求,魏春榮認為,這是傳統昆曲與當代觀眾雙向奔赴的過程,需要大家共同努力。“我們也在探尋適合當代觀眾的表演節奏,在呈現上做了很多調整。我相信,如果觀眾朋友們走進劇場看一出昆曲,就會愛上它的。”魏春榮說。
“不到園林,怎知春色如許?”的確,走進劇場的觀眾紛紛被昆曲的魅力所折服。“這是我第一次現場看昆曲演出,唱腔、念白、表演都非常精彩,處處體現著昆曲藝術的精致、細膩之美。”石家莊市民郭子良說,他在網上購票時驚喜地發現,石家莊的戲曲演出排期越來越多,為大眾提供了豐富的精神文化大餐。
據悉,此次戲曲展演季系列活動將持續至12月,活動期間組織開展名團名劇展演、“周周看大戲”、京劇名家名段演唱會、“金葵花”戲曲藝術名家大講堂等活動,邀請京津冀戲曲名團、名家演出不同劇種的經典代表劇目。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