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訊(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王豪)慶陽香包是甘肅省慶陽市一張獨特的文化名片,入列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與此同時,它還是有著可觀經濟效益的商品。 在隴原婦女的巧手飛針間,小小香包走出大山、走向世界,成為慶陽市文旅產業發展的一大亮點。 近年來,從事慶陽香包產品深加工的業內人士形成普遍共識:提取香包獨有的文化符號,適當融入現代文化元素對香包的顏色、形狀、題材等進行設計創新,確保活性傳承。這為慶陽香包產業帶來更大發展空間。據統計,目前,慶陽香包民俗文化產業公司已達190家,年產香包1000多萬件,帶動從業人員10萬人,產品遠銷全國各大城市及20多個國家和地區。 日前,中青報·中青網走進位于位于慶陽市西峰區后官寨鎮的鴻泰香包刺繡協會,微觀了解了慶陽香包產業的發展狀況。 現場,鴻泰香包刺繡協會會長、中國民間工藝刺繡大師、非物質文化遺產香包繡制省級傳承人左煥茸介紹,她和其他繡娘正在探索拓寬香包的應用場景,讓香包成為旅游禮品、裝飾品、保健品。 左煥茸認為,香包市場具有很大潛力,但香包手藝傳承還存在傳承人年齡結構偏大,產品與市場需求不銜接的問題。 為此,她呼吁更多年輕人參與慶陽香包產業。左煥茸表示,自己“一百個愿意”年輕人把慶陽香包產業做起來。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