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下,全球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深入推進。大數據、人工智能、互聯網、區塊鏈等技術正在成為推動全球發展的重要生產力,改變著人類生活。充分發掘利用和創新大數據技術,加強數據合作與分享,促進全球可持續發展目標數據和信息的應用,將有效解決當前可持續發展面臨的數據缺失問題。
2015年,聯合國通過了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提出的17個目標,由涵蓋食物、飲水、城市、生物多樣性、氣候變化等領域的230多項指標組合而成,旨在以綜合方式全面解決社會、經濟和環境3個維度的發展問題,從而使人類走向可持續發展道路。
在這一議程通過之后的幾年時間里,一些目標指標得到了顯著改善,但可持續發展面臨的數據缺失問題依然存在。參照2021年發布的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SDGs)指標分類標準,有97項指標仍處于有評估方法但無數據狀態。指標數據的嚴重不足成為監測和評估SDGs的主要挑戰之一。
(資料圖)
解決數據獲取的問題,數據獲取之后解決它的處理和分析問題等,構成了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的關鍵因素。
一是從政策上來說,要制定更加有效的刺激數據產生的政策。通過實施可持續發展科學衛星星座計劃,構建全球可持續發展目標協同觀測網絡,形成綜合觀測和數據服務能力。
二是加強數據共享。有時并不缺乏數據,而是這些數據沒有進入共享平臺,應在確保數據安全的前提下,推動數據高效流通,實現數據共享。
三是不斷加強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研發可持續發展大數據平臺系統,面向全球用戶提供可持續發展大數據綜合服務,提高發展中國家數據獲取和分析能力。
地球大數據由具有空間屬性的與地球科學相關聯的大數據構成,包括陸地、海洋、大氣及人類活動數據,不僅具有體量大、來源廣、價值高等大數據的一般特性,同時也具有高瞬時性、任意空間性、物理相關性等特點,是人類認識地球的新鑰匙和知識發現的新引擎,在促進全球可持續發展方面發揮著重大作用。
2021年9月6日,可持續發展大數據國際研究中心在北京正式成立。該中心依托中國科學院建設,是全球首個致力于以大數據服務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的國際研究機構。同年11月5日10時19分,全球首顆專門服務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的可持續發展科學衛星1號,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升空。衛星設計搭載的熱紅外、微光及多光譜成像儀三種載荷,均擁有300公里幅寬的數據獲取能力,11天可實現全球覆蓋,實現人類活動痕跡的精細刻畫,為表征人與自然交互作用的SDGs指標提供專屬數據支撐。
當前,以大數據等為代表的數字技術正以新理念、新業態、新模式快速融入可持續發展的各領域。我們應堅持創新驅動大方向,共同跨越數字鴻溝,進一步推進“共享、共用、共惠”的合作理念,構建數字合作新格局,為推動全面深入加快落實2030年議程作出科技貢獻。
(作者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可持續發展大數據國際研究中心主任)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