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知文化為族魂,中華文化世代傳
在講臺上,史進福自稱是“華僑的二代”,父母因生活困苦上世紀二十年代下南洋來到馬來群島。那一代人雖然普遍受教育程度有限,文化水平不高,然而他們時刻記得自己是華人,所期望的也是終有一日能返回故土。在他們看來一個民族的文化就是這個民族的靈魂,所以即使漂泊海外,生兒育女,依然堅持讓自己的子孫后輩接受中華文化的教育,讓中華民族的靈魂在后輩們的成長之初就在心中扎根。
在那個年代,華文學校受到政府忌憚:要求學校改制,不使用馬來語教學,政府就不負擔華校的辦學費用,可謂是步履維艱。然而這并不能阻擋馬來華人傳承中華文化的決心:華人開始自己積極籌措辦學費用。他們當中很大部分都是工人,車夫等草根階層,生活并不富裕,但仍盡了各自最大的努力,讓子孫后代繼承民族的根本。
父輩文化傳承的信念深深的影響著史先生,史進福先生義不容辭擔任擁有105年歷史的著名的“獨中”——馬六甲培風中學的主席。“獨中”即華文獨立中學,所有財政由華人社會自身供給,不依靠政府資助。如今,培風中學畢業生數以萬計,這些人如同史先生一樣“飲水思源”,參與了母校的發展,回饋母校,并將中華文化的星星之火傳遍了整個馬來群島。
史先生欣慰的告訴觀眾,現在馬來西亞有華文小學1200多家,中學61家,大學4家。現在在馬來西亞,幾乎所有的華人商店招牌都有華文,商品上有華文,菜單上也有華文,更有意思的是,很多電影院會有雙語字幕——華文和馬來文。傳統節日也跟中國一樣,清明節上墳祭祖,春節全國放兩天假,端午節吃粽子、劃龍舟,中秋節吃月餅上月,商場還會有民俗活動。甚至好多傳統在中國雖然失落,但在馬來西亞得到了保存。馬來華士們的努力讓中華文化完整的傳承在馬來華人的后輩們,使他們不會斷掉自己的根。
知行合一做企業,欲與同行共勉之
從小沐浴在中華文化氣息下的史進福先生,治理企業也秉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則。史先生建立的Julie’s茱蒂絲品牌現在已成為馬來西亞的餅干企業龍頭,其三十余年長盛不衰的秘訣就是史先生曾說過的一句話:“我不吃的絕不給他人食用”。在1984年史先接手茱蒂絲餅干之初他就面臨著這樣一個選擇,草莓蛋卷的夾心需要挑選原料:一是成本低廉且顏色光鮮的人工色素,另一種是昂貴的天然萃取原料,價格是人工色素幾十倍。商人逐利,可當時的史先生卻說自己是會計出身,不懂做餅干只懂吃餅干,人工色素雖然在一定含量內允許使用但長期食用對人體有害,我不吃的絕不給他人食用,那就選擇天然萃取。所以茱蒂絲的草莓蛋卷夾心不是粉色而是白色的。
自此,“我不吃的絕不給他人食用”成了茱蒂絲餅干企業的信條,無論是史先生本人還是工廠里的員工都吃自己工廠生產的茱蒂絲餅干。而今茱蒂絲餅干日漸壯大,不但沒有忘記初心反而要求更加嚴謹:用水必須嚴格過濾、生成環境細菌含量嚴格控制、餅干絕不回收壓碎重做。所以高品質成為Julie’s茱蒂絲餅干樹立口碑的最大保障。
史進福先生在場承諾,茱蒂絲在今后的日子里,還將繼續堅守食品安全的社會責任。這讓在場觀眾由衷敬佩,發出熱烈的掌聲。在發言的最后,史先生用金磚五國會議中,習近平總書記的一句“一花不是春,孤雁難成行”來與其他食品行業的同行們共勉,希望食品行業真正做到花滿春色,雁舞長空。
史先生的發言時間不長,但字字珠璣,發人深省。在史先生發言之后,閱卷達人羅天深受感染,感嘆傳統文化的流失;復旦講師熊浩激昂澎湃,帶領大家對抗焦慮;深沉作家陳嵐動情講述,兒女和母親之間的感情流轉;歷史老師王磊回溯時光,帶觀眾品嘗古往今來的中國美食;清華才女劉凝慧高聲呼喚,想要發展自身的內心不應被年齡限制;資深媒體人馬丁當頭棒喝,言辭鏗鏘痛斥當代中國式攀比。
Julie’s茱蒂絲與《我是演說家4》第十二期聯手合作,讓半決賽舞臺上的選手們激情發揮。在本期半決賽后半段激烈角逐后,最終產生全國六強,這六人將在總決賽的賽場上交鋒,用各自的角度“為時代發聲”,展示中國自強,中國自信的風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