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華聲在線全媒體評論員 王禮生
高考、中考結束了。這兩場考試,對考生和家長來說無異于一場“決戰”:緊張、擔憂、歡喜、失落,各種情緒交織。作為“沖鋒陷陣”的考生,背負的不僅僅是考場中的巨大壓力,更有寒窗苦讀的不易。其實,保障“后勤供給”的家長們,承受的壓力一點也不比孩子們少,他們不僅無微不至地照顧孩子的起居,更是隨孩子的成績波動而心情起起伏伏。
作為一名參加中考孩子的家長,在陪伴孩子考試那兩天,我看到周圍的家長太多讓人感動的行為:大熱的天,守在考場外不愿離去,只為了孩子出來的那一刻就能喝上一口水,吃上新鮮的水果;媽媽們穿著旗袍,用這種樸素的方式祈禱孩子能夠“旗開得勝”……例子不勝枚舉,但無一不體現著父母們深沉的愛。
家長愛孩子,所以會事無巨細地為孩子考慮周全。有人說這是“甜蜜的負擔”,苦中有樂。這話沒錯,因為出自本能的愛,往往讓人甘之若飴。但不可否認的是,愛得越深,也就累得越重。愛里面的期待、寄托、厚望,像繭一樣包裹著許多家長。仔細剖析中國家長對孩子的愛,其實既愛得深沉,又愛得迫切。家長付出了愛,同時自己也身心俱疲。正如網絡上的不少段子:“不輔導作業母慈子孝,一輔導作業雞飛狗跳”“心臟支架價格下降,對輔導作業的家長是個好消息”等。每每看到這類段子,笑過之后又有點心酸。
孩子們與父母血脈相連,必能感受到父母的深愛和期待。但他們在這種愛的包裹下常常承受著“生命不可承受之重”。《中國國民心理健康發展報告(2021~2022)》顯示,青少年群體有14.8%存在不同程度的抑郁風險,高于成年群體。抑郁的成因多種多樣,但不能排除“愛”的壓力也是成因之一。如何愛孩子,已成全社會共同關注的話題。
在一代又一代人的延續中,愛的內涵是不變的,但作為父母,應以什么樣的形式去體現?愛他(她),就給他(她)所有?還是尊重孩子的天性和選擇,傾聽他們略顯幼稚卻并非沒有道理的表達?是用自己的無條件付出“綁架”孩子,還是克制自己那具有壓迫性的“關懷”?這其中的平衡之道,是親子關系中最有價值的愛的探索。
人們常說,“父母之愛子女,則為之計深遠”。一個“計”字,道盡“父母心”的不容易。能不能為父母與子女都松松綁,讓雙方都有自己的節奏?孩子前行時目送他們的背影,孩子轉身時送上自己的擁抱,關心而不亂,既妥帖地保護他們,也輕松地安放好“父母心”。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