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
馮海寧
每逢高考結束后,高三畢業生們也開啟了暑期長假,面對難得長假,有的畢業生選擇外出旅游增長見識,也有部分學生選擇利用長假考出一張駕駛證,因此不少駕校迎來了一波學車熱潮,報名學車的人數較平時增長不少。醫美整形、3C數碼產品選購等也迎來一波熱潮。(6月25日《新民晚報》)
盡管查成績、填志愿等,是考生高考后的重要任務,但這并不影響考生其他消費。比如,同學一起聚餐、一起k歌,或者和家人朋友來一次說走就走的旅游,都是很多高考生的選項。圍繞高考生的消費,都被稱為“后高考經濟”。
既然“后高考經濟”是一種經濟現象,必然被相關商家所看重,會有針對性地推出相關服務,一方面來滿足考生的各種需求,另一方面是利用這種商機從中賺錢。而高考生有相關消費,既是因為在高考結束與高校開學前有一段難得的空閑時間,也是因為考生即將進入新的人生征程,要為此做好相關的準備。
比如考生學車考駕照,這是汽車社會的一項基本技能,利用這個空閑時間掌握駕車技術、獲得駕車資格,這對考生未來有重要意義。還有很多學生根據自身興趣愛好,學習一些新技能,既是為未來上學、步入社會做準備,也能滿足自己的興趣愛好,值得鼓勵。
再如,考生們選擇心儀的手機、電腦等數碼產品,則是為進入新階段學習、社交等做準備。雖然早已進入數碼時代,很多考生早就有手機或電腦等產品,但高中三年學習壓力較大,學生們并沒有多少時間享用電子產品。而進入大學階段,無論是社交還是學習,往往都離不開電子產品,提前為此準備,可以理解。
不過,要指出的是,無論是考生、考生家長,還是為“后高考經濟”服務的相關商家,都不能只算“經濟賬”。
作為高考生,要根據自家的經濟狀況,來權衡某些花費能否承受。如某些消費是否有必要,值不值。從家長角度來說,適當照顧高考生消費需求沒有問題,但也要量力而行,不能任由孩子隨意消費,對孩子進行消費、理財指導和培訓是很有必要的,這對孩子成長更有益。如果某些家長不計錢數供孩子高考后消費,則不可取。
作為商家,在針對高考生推出“暑期特惠”“學子特權”等消費活動時,不能過于在利益上算計,否則就有可能在利益驅動下“宰”高考生,原因是高考生仍未步入社會,缺乏消費經驗,容易被“宰”。若有商家想“宰”高考生,先算算“良心賬”再算算“法律賬”,以免“宰”人后良心不安、被查處。
希望相關商家能對高考生消費多些讓利,是真特惠而不是以特惠的名義搞推銷。另外,各地市場監管等部門也要當好高考生消費的“保護傘”,為“后高考經濟”提供應有的法治護航。
關鍵詞: